第A1版:要闻

余姚田螺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联社抱团发展

生产效率高 社员收入增

  □本报记者 金国栋
  本报讯 “这架无人植保机不但可以为社员提供服务,还可以为周边其他农户服务,效益高、成本低,有力地提升了农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记者日前在余姚田螺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联社采访时,理事长李小江说起无人植保机一脸的兴奋。
  据李小江介绍,这架无人植保机是2014年引进的,可在3米至7米的低空作业,喷洒农药速度快、均匀,抵得上4个劳动力,还能节省农药成本30%以上。
  李小江告诉记者,2008年11月,他和当地7户种粮大户联合组建了田螺山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当初,合作社仅14台插秧机、2台收割机。通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已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90余台(套),社员也从8个增加到150余个。通过合作,社员种植的粮食亩产量也有所增加,普遍达450公斤以上。
  2014年4月,李小江又联合三七市、丈亭、陆埠等余姚东部3个乡镇的8家农机、粮食专业合作社,成立稻田作业面积达12万亩的田螺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联社。联社采用股份制形式,鼓励成员带机入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加入联社后,效率提高了,收入增加了。现在农忙季节忙都忙不过来,原先我一年的农机作业收入1.5万元,去年仅农机作业的工资就有3.4万元,年底还有4000多元的股份分红。”说起加入联社的好处,三七市镇村民陈伟明笑得合不拢嘴。陈伟明有两台拖拉机,原先在农忙季节给周边农户提供一些零星作业服务。联社成立3个月后,他带机入股加入了联社。现在,除了享受到3%的入股分红,农机作业工资也达到了300元/8小时。
  余姚市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说,联社对各家的农机实行统一调配,有效地解决了“机手找活难、农户用机难”的矛盾,提高了农机利用率。联社统一对入社农机实行免费保养维修,降低了农机手的成本。作业面积成倍增加后,农资购买量也随之扩大。这种抱团的生产方式,增加了他们在与农资经营企业“讨价还价”中的话语权。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抱团作业加快了农机的推广应用。2015年,全市新增高效无人植保飞机2架、高速插秧机106台、联合收割机69台、大中型拖拉机108台套,新增设施农业2.85万平方米,从而使全市农机装备结构更趋合理,实现了能耗产出的最大化。当地各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充分发挥优势,在服务本地农民的同时,实施跨区域作业。据统计,去年余姚市有1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赴江苏、山东等省跨区域作业,机收面积达4万亩,创收400万余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