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通讯员 胡美华
3月9日前后,一股强冷空气自北而南影响我省,气温明显下降,全省大部地区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突然而至的低温寒潮,给我省蔬菜生产带来较大影响。连日来,省蔬菜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一边及时发布相关减灾技术措施,一边派出有关专家赶赴生产基地,指导农民采取保温防寒措施,加强肥水管理,减轻寒潮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蔬菜产业增收增效。
记者从省农技推广中心获悉,我省蔬菜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自2014年成立以来,围绕蔬菜产业保供应、促增收、保安全的目标,以技术项目实施为抓手,大力推广稳粮增收新型农作制度模式和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去年,该团队在全省建立5个蔬菜区域试验站和36个试验点,示范展示特色主导蔬菜品种关键技术、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水生蔬菜立体种养提质增效模式、蔬菜安全生产与绿色防控技术等8大主推技术和模式。同时,通过举办现场会、观摩会等方式向全省推广,有效促进全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据不完全调查,去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930万亩,产值达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
创新种植模式,实现万元千斤
陈继荣是嘉兴市南湖区净湘村的生姜种植户,去年,他种的生姜每公斤卖到了24元,六七亩生姜为他带来了10多万元收入。“嫩姜卖完后,还可种一季晚稻呢!”陈继荣说,与生姜轮作的晚稻田,还收获了500多公斤粮食。在净湘村,和陈继荣一样,许多农户通过“生姜-晚稻”轮作模式增收。
据省农技推广中心专家介绍,嘉兴市南湖区创新推广“万元钱千斤粮”项目,实施水稻与生姜轮作种植,让农民实现了稳粮增收。去年,该区农民实施的大棚“生姜-晚稻”轮作模式,嫩姜平均亩产达896.5公斤,每公斤售价24元,亩产值达2.1万元,扣除亩成本7014元,亩净效益为1.4万元;后茬一季晚稻,平均亩产达564公斤,每亩总收入1600元,扣除成本600元,每亩利润1000元。全年二茬作物合计,每亩净收入可达1.5万元。
其实,这不过是我省蔬菜产业技术团队推广的一个种植模式。近两年来,该团队综合各地试验的新型农作制度模式,总结筛选出一批“万元钱千斤粮”高效生产模式,如“大棚茄子(番茄、瓠瓜、甜瓜)-稻”、“西兰花-早稻”等菜稻轮作模式,瓜虾轮作、茭田藕塘养鱼(鳖、鳅)等立体种养资源循环模式,果园(桑园)套种蔬菜一年多熟省工节本模式等。这些新型种植模式,不仅实现粮经结合,稳粮增效,还能防病改土,提高种植效益。去年,该团队在嘉善、平湖、南浔、苍南、三门等地建立新型农作制度创新示范点。通过现场观摩、举办培训会,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助农增收效果明显。临安、龙泉等地推广山地四季豆、茄子种植,亩收入超万元;磐安、桐庐、缙云、景宁等地推广茭白-大球盖菇、茭田养鸭等生态种养模式,亩净收入超9000元。
集成增效技术,提升产业效益
位于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上宅村的邦胜家庭农场是退养转型户。去年,该农场拆了猪棚种植大棚蔬菜,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本增效明显,当年就收回成本。“水肥一体化技术真好,省工又省力。”农场主雷邦胜说,“51亩蔬菜基地每次施肥只需3.6小时,相当于亩均用时4分多钟,亩用水溶肥只需7-8斤。不仅可节省人工80%以上,而且提高了辣椒、黄瓜的品质,增加了效益。”
蔬菜是我省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为此,蔬菜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先后集成了瓜菜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轻简化安全生产等提质增效技术,并在湖州、苍南、绍兴、建德等地建立技术示范点,加大推广力度,促进蔬菜标准化、省力化生产。如推广的蔬菜穴盘苗集约化嫁接技术,有效提高了蔬菜育苗标准化生产水平;为减轻菜农的劳动强度,该团队先后从山东、广西等地引进土壤深松机、小型水稻收割机等一批适宜在大棚内操作的农机,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主体的劳动力成本。
针对夏秋高温季节叶菜生产难度大、商品性差等问题,该团队又集成了夏秋季速生叶菜适栽品种及轻简化技术,引进并筛选出一批耐热的适栽品种,同时,推广蔬菜机械直播技术,实现机器换人,减轻了菜农的生产强度,增加了种植效益。据专家测定,菜田应用直播机生产,效益明显,不仅每亩节省劳动用工12工左右,工效提高1.42倍,而且还能提高蔬菜产量7%以上。
为解决越冬番茄等大棚蔬菜栽培中的技术瓶劲,温州市农科院越冬设施蔬菜区域试验站团队集成并推广气泡膜保温技术,配合二道膜、三道膜等多层覆盖方式,增强了大棚保温效果,保障了番茄等越冬蔬菜的正常生长。在今年1月下旬的强寒潮中,有效减轻了寒潮对越冬番茄等蔬菜的冻害影响,减少了菜农损失。目前,苍南县马站等地的越冬番茄已陆续上市,保障了蔬菜市场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