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气象

当“极端天气气候”来敲门

——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

  自从蒸汽机问世以来,人类历史通过工业革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在此过程中大量化石燃料的碳排放深刻改变了地球大气的自身属性,如今,人类活动成为驱动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来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浓度持续增高,已达人类历史以来最高值,全球地表温度在近百年间升高了0.85℃。2016年世界气象日宣传主题确定为“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
变暖趋势明显,升温水平高于全国
  浙江地处欧亚大陆与西北太平洋的过渡地带,属气候变化敏感区,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浙江气候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1905-2015年,浙江省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升温速率达每10年0.11℃。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气温上升明显加速,其间升温速率为每10年0.48℃(全国平均水平约0.37℃/10年)。近百年来,年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1917年为15.4℃,年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为18.4℃,二者相差3.0℃。2001-2010年是浙江省近百年中最暖的一个年代。各季节的平均气温变化不尽相同,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是冬季,其次是春季,夏、秋季平均气温升高较少。浙江省各地年平均气温虽呈现一致的变暖趋势,但变暖速率存在地区性差异,总体表现为浙东北平原变暖较快,浙西南山区较慢。
降水略有增加,降水日数减少、强降水事件增多
  1961-2015年,浙江省年降水量总体上仅呈微弱的增加趋势,线性增加率为每10年30.5mm,降水最少年份为1967年(降水量1047mm),降水最多年份为2012年(降水量1960mm),各季节降水变化趋势不一,冬夏季降水趋于增加,春秋季降水趋于减少,春秋季干旱发生概率加大。全省各地降水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东南沿海降水量略有增加,中部变化不明显,西部减少。近50年,全省年降水日数总体有所减少,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略有增多。
局地干旱常有发生
  浙江是“江南水乡”,但“水乡亦愁水”。气候变化已经对浙江省降水时空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近50年浙江年降水虽然略有增加,但由于气温升高,蒸发量大,以及降水量年际及季节性的短期振荡等原因,局部地区短时性缺水现象多有发生。干旱是浙江常见的气象灾害,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但危害最大的则是夏秋季干旱。浙江从1949年至2015年的66年中,发生范围较大、时间较长的严重夏秋季干旱共有20年。例如2003年因干旱影响致使浙江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5.7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 41%),受灾人口1334.1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7.87亿元。再如2013年的干旱,造成作物受旱面积46.4万公顷,重旱面积13.8万公顷,因旱饮水困难人口75.8万人。
温室气体成为气候变化的主因
  气候变化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主要包括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自然因子主要包括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等,而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温室效应和直接与间接气溶胶的影响等。气候学家通过地球系统模式对气候变暖归因研究认为,已知的自然原因不能用来单独解释过去半个世纪观测到的全球变暖,且温室气体的强迫是过去半个世纪观测到的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另外,人类活动的强迫可能造成温度极端值的变化。具体对我们日常生活而言,工厂排放、汽车尾气、一切化石燃料完全和不完全燃烧的气体排放等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未来气候风险加剧
  随着温度上升,极端高温热浪将频率更高、时间更长,强降水事件将增多,全球将呈现“干的地方越干,湿的地方越湿”的趋势,气候风险会进一步加剧。预计未来我国高温、洪涝和干旱灾害风险加大。例如虽然2015年已确认为全球气候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比1961-1990年的平均值高0.76℃,但是由于全球加热的不一致性导致局地寒潮事件时有发生,对我省产生重大影响。
气候行动离不开你我他
  气候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降低气候风险的根本途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节能提效减排、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护气候,人人有责。社会公众应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方式,通过保护环境、节约水电、垃圾分类、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等行动呵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气候。(省气象局供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