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葛勇进
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省气候中心获悉,我省刚实施不久的《茶树霜冻等级》地方标准作用可不小,在今年3月10-12日的寒潮过程中,我省茶农依据标准,有针对性地采取抢摘和防霜冻等措施,挽回损失亿元以上。
由省气候中心等单位制定的《茶树霜冻等级》是我省出台的第二个气象地方标准,于2015年12月2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将茶树霜冻等级划分为轻度霜冻、中度霜冻、重度霜冻和特重霜冻四个等级。等级划分指标包含气象指标、茶树受灾症状和新梢芽叶受害率等三方面的内容,其中气象指标是指春茶新梢生长期间每天的小时最低气温和持续小时数。该标准不仅适用于浙江省茶叶霜冻的监测预警、影响评估和灾情调查,其他以小叶种茶树种植为主的省份也可以参照应用。该标准同时规定不同霜冻等级应采取的相应防范措施。
茶叶是我省传统优势经济作物,其生长发育和品质产量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今年3月10日前后,受强冷空气影响,我省出现了明显的寒潮天气,日平均气温的过程降温幅度达10℃-14℃,11日大部地区最低气温在0℃以下,茶园普遍出现中度到重度霜冻害,对早春茶芽生长和采摘造成严重影响。据省气象部门统计,全省近一半的茶园受灾,产量减少3成,损失近18亿元。气象部门根据茶树霜冻标准,提前7天就监测到3月11日有茶叶霜冻,从3月4日开始每天滚动监测,发布预警信息,指导茶农及时采取抢摘和防霜冻等措施,有效减轻灾害影响。据气象部门灾后评估,至少帮助全省茶农挽回经济损失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