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350多公斤;20日,600公斤;21日,300公斤……这几天,在桐庐县凤川街道大源村村民李祥林的记账本上,每日收获的大球盖菇让他合不拢嘴。“2015年我试探性地种了4亩大球盖菇,收益不错。今年种了10多亩。”李祥林说,,自从种植大球盖菇来,由于收益好,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大变化。“今年会有一个公司来统一收购,采摘下来的大球盖菇销路不愁。”今年桐庐凤川街道大球盖菇的种植面积已达150亩。
2014年,桐庐县凤川街道引进了大球盖菇种植,因大家都不知道这一新品种到底能不能赚钱,收益如何,当时村民们大都是抱着观望态度。而如今,村民们已是喜笑颜开,改变显而易见。“2014年,街道带头试种了22亩,到今年扩大到了150亩。通过“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模式,让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凤川街道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球盖菇是一种适合粗放型栽培的菌种,稻草、杂草、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均可用作种菇基料,毋需伐木毁林。利用冬闲田栽培,不影响水稻种植,菇渣又好做有机肥,有利于改良土壤肥力,提高水稻产量。大球盖菇的亩产一般可达4000-5000公斤,亩产值逾2万元,村民增收十分明显。
近日,笔者在凤川大球盖菇种植基地看到,30余亩的基地里长满了大球盖菇,一垄垄不起眼的农田里分布着一片片菌菇头,像是一个个破土而出的“金豆豆”。“粗放型的种植方式,投入少,用工不多,收益高。如今,种大球盖菇成了村民的主要增收途径。”该负责人说,以往村民把稻草一焚了之,如今变废为宝,不仅成了种植大球盖菇的基料,还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
日前,杭州市农科院、桐庐县农林局和凤川街道联合举办了“大球盖菇标准化栽培、加工技术现场会”。50余户大球盖菇种植户参加了现场会,参观了凤川大球盖菇种植基地。种植专家现场讲解大球盖菇的生产、管理、加工技术。
李雯 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