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观点

给“油菜花热”来碗清凉剂

  □夏振彬
  踏着春天的节拍,各地进入了赏花模式。梅花探春、桃花盛开、樱花绽放,金黄的油菜花也盛开在无数片田野。从陕西、重庆到湖南、江西等地,众多乡村纷纷举办油菜花节,铁路部门甚至还联手旅行社开出了“赏花专列”。“油菜花热”可以助力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区域发展。不过在“赏花热”的背后,也有些“冷思考”值得关注。首先是竞争激烈。赏花节扎堆登场,各地纷纷争抢客源,有的还打起价格战,结果是谁也挣不了多少钱。其次是同质化。油菜花火了,各地赶紧种油菜;樱花很热,一些地方马上开几个樱花园,大家争先恐后、一拥而上,难道赏花游就是靠“拷贝”?此外,还有先天不足处。所谓花开有期,当繁花落尽,以赏花为招牌的景区怎么面对季节尴尬?
  说这些,不是要给“赏花经济”泼冷水,而是为了出主意、想办法。从现象来看,市场百花齐放,但不少地方也亲手为自己埋下了盲目跟风、粗放经营、缺乏规划等隐患。因此,在这个时候“想静静”是一种理性,更是一种智慧。
  那么,该思考什么呢?
  首先,如何把游客吸引来?面对激烈竞争,实现差异化经营、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必由之路。对此,一方面,景区要有“心计”,尤其要念好“特”字诀。比如,当前已有地方使出浑身解数,为花花草草搭配“爆点”——除了住农家、尝小吃、体验农耕等“老三样”,有的乡村还排练了“刘三姐”情景剧,秀开耕仪式,打造空中赏花项目等;还有的挖掘整理乡土名人事迹,为旅游增添人文内涵。应该说,通过资源整合、策划,赏花与花卉科普、亲子游戏甚至音乐节等户外活动都可以组合混搭,打造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开门迎客”。对于赏花游而言,政府部门可以进行形象、布局、品位的整体包装和全面推介,比如通过引导创新供给、营销包装,进一步丰富内涵、塑造形象;通过拓展宣传渠道等,让更多游客慕名而来。
  第二,怎么把游客服务好?根据报道,有的地方急于求成,直接把菜地或果园围起来,打广告、收门票,就成了高大上的“赏花经济”;更多的则是“差不多先生”,觉得交通拥堵、园区超负荷运转无伤大雅。这种短视行为也许可以让你赚第一桶金、做一锤子买卖,但无法赢得回头客,更不可能积累口碑。
  从某种程度上说,名声是景区的副产品,游客是最好的名片,也是最好的宣传员。因此,赏花游不只是拼“产品”,更应该重视“用户体验”,应该在组织协调、交通疏导、饮食卫生、住宿配套等多方面做好服务,让游客不枉此行。同时,也要打击消费欺诈,净化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舒心。
  最后,赏花游能否花开四季?花开不败违背自然规律,但把蛋糕做大并非不可能。当前已有地方尝试栽植树木花草实现四季有花,把一季游变成四季游。此外,以点带面拉长产业链也是大有空间。比如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从赏花游延伸为制作香包、精油、香水甚至制药,产业链越拉越长;美国加州也在葡萄种植的基础上吸引游客,打造葡萄酒酿造、葡萄酒文化欣赏、栽培技术研讨……在这方面,各地应该更加精细、精致,进行长远规划。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