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应“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肖林近日在《解放日报》上撰文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促进经济高效可持续增长,通过市场驱动和政府推动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要素有效供给、质量提升和高效配置。而从内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个纬度:
“供给侧”是指着眼于供给端和生产端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即对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的投入方式、投入结构、企业生产成本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对促进资源要素有效供给、质量提升、高效配置的市场机制和制度的建设。
“结构性”是指结构的优化调整,即立足于资源要素有效配置和供需有效匹配,促进生产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结构等系列结构性问题化解,进一步释放错配资源的内在价值,有效提升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改革”是对原有制度改革和新制度的构建,即为了确保资源要素有效供给和高效配置,促进结构优化调整,对原来束缚资源要素供给、市场配置功能以及结构优化调整的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构建有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制度保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中长期的制度构建,也强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要“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有效协同,通过有效的需求侧管理,实现经济增长的适度扩张,确保经济运行、就业环境的总体稳定,从而保障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
我国转基因生物产业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日前表示,转基因生物种业已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深刻影响着世界农业的发展格局。我国的转基因生物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首先,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仍有欠缺。“我国从事转基因生物研究的主要力量仍然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大部分人以发表论文为第一需求,很多基因还没有申请专利,论文就发表了。”万建民认为,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待加强。
第二,核心技术尚需完善。在转基因生物技术领域,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规模化应用程度较低,缺乏有研发能力的大型公司。
第三,基础研究薄弱,与育种应用结合不够紧密。万建民建议,从事技术研发领域的科学家应有一部分向育种方向倾斜。
最后,生物育种产业化程度低。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研究方向更多的是基于科学家的个人兴趣。此外,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脱节,尚未建立起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示范推广、营销一体的产业化体系。“应加强上中下游、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培育生物育种战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