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吴光琪:把龙游鲜笋生意做活了

  在龙游县溪口镇,说起今年的春笋收购情况,笋农们都会提到一个人,他就是镇上开门最早、关门最晚,且从来不压级压价的鲜笋收购商吴光琪。今年4月7日,溪口镇的10家鲜笋收购店9家同时关门,只剩下吴光琪的龙游竹海鲜笋专业合作社门市部仍正常营业。
开拓市场当先锋
  吴光琪原是龙游县溪口镇供销社的一名职工。1994年,他开始做鲜笋贩销生意,每天把收来的鲜笋卖到衢州、杭州、台州、上虞、义乌等地。当年,他就卖出了 10万公斤鲜笋。1995年,他进入国家级农副产品市场——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起初,他是市场上唯一一个来自浙江的鲜笋贩销商。在那里他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鲜笋经销商,客户纷纷夸赞龙游鲜笋卖相佳、口感好,他运去的那些鲜笋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于是,他邀请龙游当地的同行以及龙泉同行一起去把市场份额做大。
  然而,才做了4年,由于来自龙游、龙泉的鲜笋越来越多,加上笋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吴光琪发觉鲜笋生意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于是,吴光琪主动转向其他城市。2002年,他拉了一车鲜笋行程24小时,进军北京市场。2004年进军山东寿光市场。当时,除了一小部分南方籍人士会买点鲜笋烧菜外,当地居民几乎不知道笋为何物,更不知道怎么烧。于是,吴光琪成了寿光市场的第一个鲜笋促销商,现场演示烧制以笋为原料的各种菜肴。刚进军山东寿光市场时,每天的鲜笋需求量在1000公斤上下。到第5个年头时,他就将销量拓展到了每日2.5万公斤。说起新市场的开拓,用吴光琪的话说是有苦也有乐。2004他第一次把鲜笋运进上海时,根本无人问津,相隔10年后的2014年,在上海仅试销了一次便打开了销路。
注重品牌显成效
  或许因为在供销社工作过,吴光琪的市场意识明显比其他鲜笋收购商强。别人还在怎么收购来就怎么卖出去时,他就对收购来的鲜笋进行“美容”加工,将其破损处、咬不动的笋渣加以修整,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还可降低成本;别人还在出售散装鲜笋时,他就开始分不同规格袋装销售了;别人不知如何保鲜时,他就开始加塞冰块保鲜了,后来还建起了镇上唯一能存放50吨鲜笋的冷库。
  到2007年,吴光琪不仅在镇里,还在衢江区和遂昌、龙泉等地设了30多个鲜笋收购点,年收购量达200万公斤以上,单日收购量最高曾达15万公斤。有时,连过磅都来不及,以目测估计一下。
  为了打响自己的鲜笋品牌,2006年,吴光琪注册了“龙游溪口”鲜笋商标。近几年来,他的“龙游溪口”冬笋也越卖越好,今年春节前半个多月,他每天都要卖出1000盒以上。一些鲜笋经销商还循着吴光琪春笋包装袋、冬笋包装盒上的联系方式,一路找来。去年4月,江苏省徐州市的一位客商就是这样打探到他的联系电话的,当时该客商只要求质量好,价格由吴光琪定夺,发2车鲜笋过去试试。第一车送达后,对方又要求再发2车鲜笋。
  吴光琪除了经营鲜笋,还将鲜笋烘干、野笋加工、购销板栗等业务开发了出来。
童盛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