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溪周巷西三村一片20多亩的田野上,笔者看到有几十个黑白膜大棚明显与普通的种植大棚不同,走近一看,才发现这是蚯蚓的“窝”,成千上万的蚯蚓躲在牛粪堆里“吃喝玩乐”。把牛粪这一农业面源污染“变废为宝”,最终产生的蚯蚓粪又成了优质的有机肥。“从头到尾,啥都不浪费!”饲养蚯蚓的是“90后”小伙曾宝银和余诚磊,“半路出家”的他们,把田头“生态经”念得有模有样。
起早贪黑,找到最佳温度
走进蚯蚓的“窝”,左右两垄平整的蚓床,就像种菜时松完土垒出的一条条高地,一个大棚内有两垄地,上面铺着发酵后棕色的牛粪,蚯蚓吃进牛粪,排出黑色的粪便,蚓床棕色的底色上便有了斑斑点点的“雀斑”,直至占领整张“脸”,便意味着吃完了。曾宝银说,一般一张蚓床,夏天可吃一个月时间,冬天则是两个月左右,蚯蚓吃完一张蚓床会自己迁移到另一张上,吃完的那张蚓床只需重新铺上“粮食”即可。
和预想的不同,干燥发酵的棕色牛粪并没有臭气熏天,蚯蚓吃完“大餐”后产生的黑色粪便也没有异味。大棚里的棕色与黑色地块界限分明,耙开棕色区域,就能看到条条鲜红的蚯蚓。
这里的蚯蚓为啥是鲜红色?曾宝银介绍,这是引自日本的优质品种“大平二号”,不仅产量较高、群居性强,其特有的腥味也让各种鱼类“欲罢不能”,是难得的天然好饵料。发酵的牛粪是它们最喜爱的“大餐”,躲在遮光的大棚里,喜阴喜潮的蚯蚓过得相当“滋润”。它们从卵中钻出后,两个月就能“升级”当爹妈,此后便进入“高产模式”。
说来容易,这些小家伙养起来可不简单。一年前,两个小伙子走访了江西、浙江多个农场,查阅了一大堆文献,还在大棚里搞起了小规模分组实验,为的就是找出适合蚯蚓孵化和生长的最佳温度。“分了好几个小格子,把温度计插在里面,没日没夜地观察!”想到当初因经验不足而养死的200公斤蚯蚓种苗,曾宝银到现在还在痛心。曾宝银说,当时用的是猪粪堆肥发酵,当作蚯蚓的粮食。可他忽略了发酵也受外部温度、堆翻次数等条件的影响,而且,猪吃饲料,不同的养殖场加入精饲料的程度不一样,猪粪就会“各有千秋”,有时稀,有时干,而干、稀粪发酵的时间、温度要求都不一样,堆在一起,发酵不完全,PH值往往只有5.5,低于正常酸度,氨气过重,投苗后蚓苗出现氨气中毒大面积死亡。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实验后,他们终于找到两个“黄金数值”:30℃最适合孵化,25℃最适合生长。
朝九晚五,不如田头创业
看着20亩土地上长势喜人的蚯蚓,两人算起了“生态账”:蚯蚓种每公斤50元,一两年内可大量繁殖,以每公斤40元的价格卖出;加上运费,从龙山镇一处养牛场运来的牛粪每吨85元,一亩地每月消耗5吨;蚯蚓粪是西兰花、多肉植物和其他盆栽的好肥料,每吨可卖到900至1000元。“今年,我们的目标是销售额80万元!”来自福州的曾宝银原本是名“IT男”,当腻了朝九晚五的“码字工”,他辞职来慈溪姐夫家寻找创业项目。他在周巷的朋友余诚磊也在建筑工地上呆烦了,“每天盯着图纸,不如趁年轻为自己打工!”
20多个大棚,一堆蚯蚓和牛粪,请来3个工人,这就是他们白手起家时的全部家当。他俩不仅有创业情怀,也有爱钻研的劲头。他们把蚯蚓粪免费提供给农户使用,施用了蚯蚓粪的西兰花两天内就可出苗,生菜在15天后基本可以直接吃,生长高度几乎是不施用蚯蚓粪的生菜的两倍。向养殖石蛙、鳖和各种高档鱼类的农户推荐“高蛋白大餐”,能使这些动物的成活率提高20%左右,饲料投喂量减少一半。
现在,他俩还打算在露天试养蚯蚓并计算其成活率,在大棚和露天饲养之间寻找最佳“配比”。“还打算定做塑料网格,上面孔眼有大有小,让蚯蚓自己钻进去!”余诚磊说,人工收蚯蚓太费劲,因此打算在湿牛粪中加入果酸,用浓郁气味引诱蚯蚓自动爬到网格的孔眼中,还能进行大小个头的“自动分类”。
他俩说,蚯蚓在发达国家的主要用途就是“生态清道夫”,可把多种废渣转化成用于农业生产的蚯蚓粪。相关专业设备不仅价格高,占地面积也大,目前在中国还是空白。
守着田间的蚯蚓无疑是寂寞的,但两位小伙子有个绿色的梦想:和发达国家一样机械化养殖蚯蚓,并用它们处理各种废物。 项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