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伟
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明确指出,全省上下要重点补齐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六块短板。农业科技和生态治理是农业补短板的重点内容、重要目标。
查找农业科技生态短板,必须精准聚焦。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主体总体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不强,“十三五”期间省里一些创新驱动发展支持政策基本覆盖不到。从农业科技自身看,成果转化机制不够顺畅;应用性技术研发不够,特别是污染治理、质量安全、精深加工等技术研发和供给不足;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年龄老化、知识弱化、工作行政化问题依然突出。
农业生态方面,一方面,相对于工业、农村污染治理,农业污染治理投入少,如这一轮的农业治水,省级没有专项资金;相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田园”建设明显滞后。另一方面,从农业自身看,思想理念上,重生产、轻生态的惯性思维和生产习惯依然存在,执法监管不到位,特别是生产主体的环保责任意识还不够强;污染治理上,农业面临治水、治气、治土壤的多重任务,农业队伍体系、技术支撑、政策支持、工作方式存在不适应、不匹配;循环利用上,据测算,全省年产农作物秸秆约1200万吨、畜禽粪便约600万吨、沼液约1500万吨、废弃农膜约6.7万吨、农药废弃包装物约8700吨、肥料包装袋约9200万只,废弃物深度开发高值利用配套设施不完善,小循环亮点多,中循环、大循环推进不够;技术模式上,成本可行、技术先进的生态技术缺乏,农业生态基础数据缺乏积累,长期定位监测缺少布局,农业生态评价缺少体系。
补齐科技短板,要遵循目标导向,把握创新重点。一是现代种业。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核心、制高点,关键是推进传统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商业化育种相衔接,自主创新与品种引进相并行,加快选育一批体现市场需求导向的突破性品种。二是技术集成化。关键是坚持应用导向,适应农业保供给、保生态、保安全的多重目标要求,加强绿色增产、优质高效、生态养殖、安全放心、农业信息化等技术攻关,加快集成产业技术链。三是机械化设施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关键是加快研发适合浙江农业特点的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装备设施。四是生产服务信息化。关键是创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实现农技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服务领域的应用。
补齐科技短板,要始终脚踏实地,做好基础工作。一要始终抓好队伍体系这个基础。坚持定向培养、定期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等做法,推进全省400多个产业技术团队有效运行,构建产学研结合、省市县联动、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融合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二要始终抓住推广应用这个重点。加快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形成1000个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000个科技示范基地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实施好“三农六方”及产业技术等项目,加快应用性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三要始终抓紧职业农民培育这一关键。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新型经营主体培养“两新”融合,力争“十三五”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5万人。
补齐科技短板,要主动协调协助,推动体制机制改革。要根据中央和省里关于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主动衔接、积极作为、寻求突破。重点在完善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权益分配、产学研企协助、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农业科研支持机制等方面推进工作。
补齐生态短板,要坚持底线思维,全面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重点打好三场战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决胜战,化肥农药减量持久战,清洁田园歼灭战。要按照时间表、路线图,全面推进治水治气治土联动,内源污染治理和外源污染防控、显性污染治理与隐性污染防控齐抓共管。
补齐生态短板,要坚持以治促转,加快构建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抓好41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市、区)工作,组织实施区域性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绿色农产品主产区,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二是加快布局建设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收集处理、沼液配送、有机肥加工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大中小”三级循环利用体系。三是推广清洁化生产技术、生态循环模式等,推进产业链全过程绿色化,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产品优质化。
补齐生态短板,要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构建长效机制。重点创新四项机制:一是创新治理机制,围绕“一控二减四基本”,进一步完善“一项目标任务、一个推进方案、一套支撑政策”的治理模式。二是创新支持政策,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引导和生态保护负面清单相结合的财政补助机制,争取形成项目补助、技术补贴、生态补偿相叠加的组合政策。三是创新运行机制,扶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形成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行的长效机制。四是创新评价机制,探索农业绿色生产的评价体系、准入机制,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监测体系。
作者系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