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论坛

努力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董越勇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秸秆处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用则为宝,弃则为害”,农作物秸秆不论作为自然属性还是经济属性,都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可作为一种有机肥源,直接还田,培肥地力,减少化肥投入;可用作饲料,发展畜牧业生产,建设美丽牧场;可作为重要的农业投入品,用于发展蘑菇等高效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同时,秸秆也可以作为工业原料。从更大的视角来考察,农作物秸秆是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参与农业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定要求,是打造“美丽田园”、建设“两美”浙江的具体行动。
  分析我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急需“拉高一根标杆,补齐四块短板”。“拉高一根标杆”,即要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2015年全省秸秆利用率达到89.7%,比2013年提高10.5个百分点,远远超出全国2015年80%的建设目标。今年预计达到91%以上,可提前一年实现省政府确定的到2017年的利用目标。但跟江苏等秸秆综合利用先进省份相比,差距也比较明显。“补齐四块短板”,一是补齐在秸秆“五化”综合利用上,以低值利用为主,高值利用渠道不多也不畅这块短板。由于秸秆资源分散、收集成本高、支持政策少等制约,我省秸秆利用还是以就地还田为主,所占比例在65%以上,作饲料、基料和工业原料等相对高附加值利用的占比小。二是补齐在秸秆“五化”利用技术的试验研究与推广应用上,技术集成度不够,技术含量不高,主导模式与主推技术不明显,综合统筹不足这块短板。特别是各地没有真正把秸秆禁烧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综合利用技术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上。三是补齐财政投入保障不足这块短板。各级财政至今未设立秸秆利用专项资金,与周边的江苏、上海、安徽相比,财政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四是补齐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这块短板。由于秸秆利用与禁烧涉及千家万户,主体量大面广,综合利用和禁烧长效机制建设时不我待。
  上月底,省政府在桐乡专门召开了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的精神,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围绕建设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省目标,补齐短板,拉高标杆,努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层次,促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紧盯一个目标。要把“十三五”我省秸秆综合利用95%的目标,贯穿于农业生态与能源工作始终,紧盯目标不放松。要以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为主线,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农业“两区”和一区一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为载体,积极组织相关技术与模式的试点试验、组装集成和示范推广,强化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与指导,努力满足秸秆全量化、资源化、生态化利用的服务需求。
  突出三大重点。一是综合利用。围绕全面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坚持秸秆农用为主,以肥料化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和覆盖还田;以秸秆离田利用为重点,积极推进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以服务离田规模化利用为重点,构建秸秆收贮运体系。
  二是责任落实。围绕建设产业链、打通利益链,充分发挥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形成多方共赢格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树立责任意识,特别是秸秆资源量大、综合利用潜力大、禁烧任务重的地方,要一手抓综合利用,一手抓禁烧,两手都要硬。同时,要落实主体责任,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要承担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主体责任,从“五化”综合利用入手,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科技含量、现代装备水平和产业现代化建设层次。
  三是长效机制建设。围绕秸秆综合利用规范运行、长效运行,着重推进制度与体系建设。要推进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资金等支持政策,组织开展相关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调研,争取出台类似于《嘉兴市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条例》。要推进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组建省级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将农科教、产学研相关专家集聚起来,在不同区域、不同农产品主产地组织开展技术研发、集成创新和模式推广,加强对关键技术、关键设施装备的研发,重点突破,并建立示范基地,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户。
  把握两个环节。一是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全省农业生态能源系统要以新的“泥腿子”精神,主动投身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生态能源建设事业中。进一步明确职责,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出谋划策,积极当好领导参谋。二是切实加强省办本级建设。要突出重点,进一步优化省办内设机构、职责、人员等配置,切实加强以技术指导与服务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强化行业服务。
  作者系省农业生态与能源办公室主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