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海县力洋镇,有一个张姓族群聚居于山后村,几乎人人习武,传承数百年。如今,93岁的张荷仙是村里最年长的习武者,她是张氏武学第八代传人,从三四岁开始习武。90年来,张荷仙勤练不辍,以拳、腿、棒为三绝。其一生爱打抱不平,是四邻八乡有名的侠女。
武术已成生活方式
张荷仙个头不高、体格清瘦,虽已93岁高龄,却是精神矍铄、面色红润。清晨4时,张荷仙准时起床,这是她保持了90年的习惯,“起床第一件事,净手,上香,祭拜祖师爷,然后扎马步,练套路。”
尽管高龄,张荷仙依然对棒法情有独钟。拎起一条丈二长棒,辗转腾挪间,虎虎生风,仙人把舵、抽柴归身、鸟凤出洞……一招一式翻跃跳动、灵活转换。一套棒术打下来,四五分钟,张荷仙大气不喘一口。
张荷仙所在的山后张家,历来有习武的传统,其族人大多精通南拳与齐眉棒法,被称为“山后老本”。在宁海当地,老本意味着学武术者。千百年来,山后村人遵照老祖宗留下的“不怕苦、不怕死、一生锻炼”的祖训,将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他们看来,张家的传统武学是门好技艺,强身健体,必须时常操练,不能耽误。
张氏武术在宁海已传承了200多个年头。根据张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于清乾隆年间从三门县迁入,并带来家传武学。力洋镇文化站站长胡贤胜介绍,当年张氏一族定居宁海时,势单人少,力量薄弱,常常受到其他氏族的欺凌,所以,张家先人要求后代子孙人人习武,以此拱卫聚居地,保护整个家族的安全。
按照家族传统,“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武技应月有长进”。一到夏季三伏天,山后村的练武之人都留宿村边庙宇,集中习武切磋。而每逢正月初一上灯日至十八落灯日这段时间,张家族中长辈便召集全村人在祠堂中庭比武,族中长辈当裁判,一般不裁定胜负,只是指点要领,示范动作,纠正失误。
在山后人的家传记忆里,该村第四代先祖张文成名震一时,人称“文成老本”,在光绪年间《宁海县志·方技篇》中记载,“山后文成,六县闻名”。
胡贤胜介绍,到了清咸丰年间,张文成的孙子张政夫,被台州府聘至南田驻军处作武术教师,还授予他“拳术高明”的金字牌匾一块。这个时期,张政夫打破族规,开始接纳外族人学习本家武术,培养出岔路的“庆老本”、古渡的谢明斋等著名高手。“传承到现在,张氏武学已没有传承禁忌,不管男女、本姓外姓,只要想学都会传授。”张荷仙的小儿子冯传引说,母亲张荷仙继承家族武术,成为女中豪杰,嫁到冯家后,也把家传武术倾囊相授。
在山后村,张荷仙是一个传奇,颇具武林高手范儿,她习惯于盘腿而坐,双腿相叠,轻巧坐上木椅。“不管在哪里,她都这么坐,几十年保持的习惯。”“三四岁的时候,在被窝里,父亲就开始给我摆弄招式,”张荷仙说。就这样,张荷仙走上了张氏武学的苦修路。90年的习武生涯,张荷仙养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每天4点起床,先练两个小时功夫,再去田间干活,从来不会落下。
张荷仙的父亲是一名农村骨伤科郎中,对她要求严格,武学传承按照传统而来。经年累月练习,只要父亲在家,一天也不能落下。因为练得刻苦,张荷仙的招数也最为规范,父亲就让她带领师兄弟们操练。如今,师兄弟们大多不在了,她依然在传艺,每天给村里后辈们指点要领。
如今,张荷仙的第五代后人即将出生,五代同堂在她眼里是最大的幸福。几十个后人,几乎人人习武,每一次相聚,张荷仙总要告诫他们:“祖传的武术一定要练下去,用来强身健体,绝对不能干坏事。”
以德服人谁与争锋
张氏武学是为了抵御外侮而创立,因此很注重实战性。张家拳法脱胎于南拳,刚猛稳健,具有杀伤力。冯传引习武数十年,精练家传拳法,狮子大开口、燕子叼泥、双龙抢珠……舞动时威猛迅疾,灵巧绵密,刚柔相济。冯传引介绍,张家的拳法最大的特点是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
山后张家人都知道,自己的武术有较强的杀伤力。张荷仙年轻时,有次独自走在路上,乡里无赖上前调戏。她一沉气,往无赖腰间一撩,随手就将无赖甩到了田里,从此声名大噪。
虽有一身本领,她却从不恃强凌弱,但如果看到谁遭遇不平、被欺负了,她肯定要去管一管。
早年间,村里有一恶霸,在路上殴打自己的老婆,恰巧被张荷仙遇到。“我当时很生气,就冲了上去,一发力,直接出拳顶在那个男人的胸口。”张荷仙边说边比划。“老祖宗在拳谱中告诫,学武术只是为了防御,绝不能去欺负别人,而要去帮助别人。”习武90年来,张荷仙很少与人交手,她最看重的是老祖宗的告诫,“武术是为了保护自己,绝不能欺负他人。”
即便是在力洋镇上,张荷仙的热心肠也是出了名的。当年邻村墩头有一老人生活贫苦,饥寒无着,张荷仙就揽下了给他们送饭的活,每天一日三餐,直至那老人去世。胡贤胜说,四邻八乡受过张荷仙帮助的人太多了。如今,她93岁了,还经常给同村孤寡老人送粥送饭、嘘寒问暖。
山后村人都说,练武者历来都非常注重武德,遵循“以德服人”的祖训,“文成老本”张文成就留下了“无德者,妄谈功,终败哉”的诫言。这些,都是张氏后人始终谨记的人生原则。 应磊 陈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