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人,大学毕业后一路做到企业高管,却在事业巅峰期返乡创业,成为一名种粮大户,并创办了象山开明家庭农场,凭借着先进的理念干出了一番名堂。他,就是黄开明,出生在象山泗洲头镇下马岙村的他,身上的标签很多,但似乎又没有一个能真正定义他。
农场里的CEO
第一次见到黄开明,他正忙着育秧、修理拖拉机……加上身上简单的T恤,运动鞋,衣服上还沾着烂泥,与当地的农民无异。“我一直都是田野的孩子。”黄开明的童年就和泥巴紧密相连。他父亲是一位种粮大户,也是象山县第一批拖拉机手,开拖拉机、修拖拉机,只要一有空,黄开明就喜欢跟在父亲身后,他几乎是在拖拉机上玩大的。就这样,在和田野日复一日的亲密接触中,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说现在的黄开明已是象山开明家庭农场里的“CEO”,但他并没有坐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而是亲自下地,干起农活来,一点儿也不比普通农民逊色,各个流程都了然于胸。
育秧时节,他亲自控制温室温度湿度,仔细观察水稻秧苗长势,一旦发现有杂草混入其中就一根根把它们“揪”出来。到了该插秧的时候,在他的几百亩土地里,他永远是最忙的那一个,穿着雨靴工作服,娴熟地驾驶着插秧机在田间穿梭。
水稻、甜瓜、柑橘……他的田地里种满了各式农作物,农活似乎永远也做不完。
创业初期,作为全县唯一一个大学毕业的种粮大户,黄开明反而要付出更多才能让别人认可自己。“刚开始时,真的比一般农民还要辛苦。”黄开明说,由于人手短缺,庄稼成熟时,只能是全家齐上阵,起早贪黑地抢收庄稼,经常一天也睡不了几个小时。虽说农活让黄开明的身体无比辛劳,但他的内心却充满活力,“有时觉得累了,看看沉甸甸的稻穗,心里就觉得很欣慰。”
而他的办公场所,也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原本就不算大的区域一大半做了厂房,各式新旧农用机械都伫立于此,空地上还堆着不少农作物,唯一看得出一点企业气息的就是黄开明的办公室了。但黄开明的脚步却很少在这里停留,更多的时候,他不是在检修机械就是在和自己的作物亲近。对于他而言,只有踏在松软的泥土里,闻着泥土味,他的内心才是安定的。
企业高管回乡种田
1984年出生的黄开明今年虚岁不过33,但却已是象山大名鼎鼎的种粮大户。
2004年,黄开明毕业于浙江科技学院机械专业,进入宁波交通投资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勤奋的工作态度,他很快就赢得信任,成为项目经理,开始独挑大梁。
2010年,他跳槽到江苏丰厚钢管有限公司,担任厂长兼总工程师一职,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华丽转身。当时还不满30岁的他年薪达到40多万元,是名副其实的企业高管。
虽然十年的工作经历让黄开明的事业蒸蒸日上,口袋也日益鼓了起来,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父母。繁忙的工作使他回家探亲的次数越来越少,望着父母脸上越来越多的皱纹、越来越弯的背脊以及越来越多的白发,黄开明意识到不能再远离父母,应该在他们有生之年好好照顾他们。2014年5月,和土地有着特殊感情的黄开明毅然放弃了报酬丰厚的工作,回乡创建象山开明家庭农场,开启了创业之旅。
令黄开明没有想到的是,创业之初,其实最大的压力并不是来自创业本身,而是来自同村的父老乡亲,“一个大学毕业生回农村种田,读书白读了”“肯定在外混不下去了才回农村的”……风言风语使得黄开明的父母亲顿时脸上无光,完全不能理解他创业的决定。“当时,唯一支持我创业的就是妻子,现在她仍在宁波工作,为的就是让家人放心,就算我创业失败,家里还能有一份收入。”所幸的是,黄开明从骨子里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虽然压力重重,身边的亲友也大多反对,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平凡的行业中做出不一样的成绩。
当年,黄开明投入100多万元,承包下马岙村稻米直属生产基地550余亩,先后购置插秧机,收割机,稻谷烘干机,挖掘机,植保无人飞机等先进农机具设备;此外还承包橘林20亩,水产养殖塘60亩。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当年,黄开明就创造产值173万元,实现利润69万元。“这两年越做越好,父母和身边的人总算慢慢转变了看法,对我的创业决定也越来越支持了。”黄开明笑着说。
不断钻研争当科技农民
黄开明始终坚信“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在一次种粮大户春耕生产经验交流会上,黄开明注意到大户们提到:当前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人工越来越紧缺、年轻人都不愿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工作等问题,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比较落后,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必须要用科学的理念,先进的设备来装备传统农业。这些话被他牢牢记在了心里。
他主动与宁波市农科院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引进甬优系列、雪珍大米等水稻良种,并购置了插秧机、收割机、稻谷烘干机、挖掘机、旋耕机等一系列先进设备。“现在粮食生产中收割环节有收割机、播种环节有插秧机、撒播机等,均可实现机械化作业,唯独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植保作业与施肥作业环节还不能全部实现机械化。”如何解决植保作业与施肥作业环节机械化,从而释放劳动力,成为黄开明重点琢磨的事情,并逐步着手于实践。
2014年8月,针对粮食生产植保作业与施肥作业环节劳动力欠缺的现实问题,黄开明与当地5家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合作,大胆引进植保无人飞机,并成立了象山春翔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公司重点为相关农业生产者提供无人植保机作业服务。
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且安全环保,原本需要多人多日的纯人力作业,机器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黄开明的植保无人飞机也推动了象山县农业植保进入“空中时代”。
黄开明很明白,现在的农业模式和发达国家之间仍有不少差距。2015年10月,他远赴日本学习先进农业管理模式,并引进优质品种。“日本的越光米全世界都有名,能不能在象山的土地上种出同样品质的大米?能不能让我们本土的大米也进入高端市场?”这些问题困扰着他,也成为了他不断钻研的动力。
如今,黄开明已经拥有一个室内温室育秧中心,还有一条全自动稻米生产线,他的疑问在企业的不断进步中慢慢解开,在“科技农民”这条路上,他越走越顺。
周唯淑 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