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初夏时节,当记者到奉化王鹤农庄采访时,农庄员工正在包装刚采摘下来的草莓。记者发现,每只草莓包装箱上都贴有一张“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记者随即用手机扫了扫合格证上的二维码,产品名称、上市时间、生产单位以及联系方式、执行标准、产品等级、产地等信息一一呈现。
农庄负责人王志岳说:“一张小小的合格证,作用可大啦!消费者通过它可以清楚地查到产品相关信息,一旦出现问题,还能溯源追责。”
如今,这张全省首创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已成为奉化市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入场券”。
这张合格证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图片引起的思考
3年前,一张王鹤农庄草莓基地旁堆满农药瓶的图片被游客发到网上。这张图片不仅让农庄生产的草莓滞销,使前来采摘的游客急剧下降,还波及全市,奉化的草莓产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图片门’事件引起了当地农产品质监部门的深思和高度重视。”王志岳告诉记者,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2014年初,奉化率先在全省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试点工作。
2015年9月12日,王鹤农庄领到全市首张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今年,农庄的15亩草莓全部使用合格证后,迎来了一批批前来采摘的游客,草莓亩均收入超过3万元。王志岳说,下一步,农庄将把合格证的使用范围扩大到葡萄、苦瓜等蔬果产品。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当记者来到奉化市奥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时,员工们正在包装鸭蛋,每个鸭蛋包装盒内都有一张合格证。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自从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后,前来订货的客户络绎不绝。
截至目前,奉化市30多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累计使用合格证5万余张,今年全市力争实现合格证使用全覆盖。
多方监管的网络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是生产主体对消费者的郑重承诺。为使合格证名副其实,奉化市还建立了一张多方参与的监管网络。
“我们把监管变为治理,在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形成合力,做到多方参与、社会共治,形成机制,实现治理全覆盖。”奉化市农林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科长邬为民说。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奉化市建立了“市、镇(街道)、村”三级监管体系,市政府与各镇(街道)、相关部门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书,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对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岗双责”,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为确保监管到位,奉化市配备了59名农产品质量安全专职监管人员,并建立了由13人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和拥有80多人的农技指导员队伍。在72个重点村建立了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聘请了77名协管员。同时,市里还通过电视、报纸、告示栏等渠道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电话,倡导“全民关注、全民监督”的社会共治理念。
目前,一个“源头检查、环节控制、上市检测”的监管体系已在奉化建成,多方参与,全民监督,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