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进程。近年来,一些国有与民营金融机构纷纷涉猎农机消费金融业务。但当前民营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比较高,限制了此项业务对购机农民的吸引力。而对于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农民想贷款需要提供抵押或者担保,农民缺少可抵押物,承包的土地又不能作抵押,即使以农村房子作抵,一旦无法还款,对于银行来说也没有什么价值。此外,如果以农机等动产作抵押,因折旧比较厉害,也存在较大的困难。而采取担保贷款的形式,在农村也很难做到,商业性担保机构数量少,也不愿介入给农民担保。
因此,尽管有一些政策在推动,但各地缺乏具体有效的详细扶持举措落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积极性的,这也是农机金融这么多年还没有大规模火起来的原因。
笔者认为,要促进农机金融的火红发展,需要打好“组合拳”,再添一把柴。譬如,需要解决目前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政策障碍;要采取政策刺激手段提高金融机构给农民贷款的动力和积极性;要降低农业机械的贷款利率,降低农民的融资成本;要推动金融机构下乡让农民贷款更加方便;要推动农村土地改革特别是承包地和房屋的确权,让农民能有更多的活血功能等。据了解,最近一些地方农机主管部门已注意到这个现象,在农机金融消费的后续实施过程中,将结合补贴政策因地制宜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规定。
另外,从国外一些成熟市场来看,很多国家的农机金融业务都开展得比较成熟,一些农机巨头如约翰迪尔、爱科等,其公司本身就一直从事这方面的业务,且是公司的盈利点之一。从长远来看,随着农机消费金融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农机金融领域发展潜力同样非常巨大。
朱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