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警方最近侦破一起假冒伪劣食盐系列案件,犯罪分子竟然将畜牧用盐违法销售给群众食用,由于价格便宜,这种盐在农村地区广受欢迎。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销售假冒伪劣食盐违法行为严重扰乱食盐市场,群众长期食用这些假劣盐,将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影响人口素质。相关人士表示,《盐业体制改革方案》2017年1月1日实施后,农村食盐安全或将经受更严峻挑战。
假盐等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泛滥,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来农村人口收入低,日子过得紧,生活开支精打细算,假盐等假冒伪劣产品价格便宜,受农村人欢迎,有“市场需求”,造假售假者瞄准农村消费弱点,把假盐等假冒伪劣产品大量销往农村;二来农村居民识假防假能力弱,给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大摇大摆销售提供了方便;三来农村人口健康保护意识弱,对生活要求低,认为只要不当场“放倒人”就不当回事;四来农村监管体系很弱,违法机会成本低。由于多种因素作用,农村通常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是不争的事实。
农村信息落后,消费者比较分散,有问题往往会被误认为是“个案”,难以被关注、被重视。同时,深入农村查处假盐等假冒伪劣品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弱,购买假盐等假冒伪劣产品时没有索取发票,执法取证难,给依法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执法人员忙而无果的现象时有发生,深入农村打击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距离食盐放开方案实施的时间已不到半年,如何从源头理顺治理体制,清除法律法规方面的治理障碍,推动执法部门转变执法理念、执法思维,改变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水平,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非常紧迫的难题。
王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