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本 陈小平/文
同行加前辈王向阳先生的散文作品《乡愁中国》读完已经有段时间了,但这本书一直放在床头,仿佛总有种情节挥之不去。
笔者的家乡与王向阳先生的老家浦江虽属两县,但从大的地理概念来说,却仅是一山之隔,两地居民素有来往,可谓地缘相近、人文相通,读着《乡愁中国》里的一个个故事,仿佛“看”到了自己儿时经历过的一些场景,那样亲切,那样鲜活。
每个时代的岁月流过,都会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形成痕迹。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乃至当代前期的文字作品很多,但反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状况的作品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多,或许历史都有个沉淀的过程。对于成长在这个阶段的笔者来说,内心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看到有记录这个时代状况的作品出现。《乡愁中国》就这样不经意间来了。在这本书里,作者用行当、游乐、风俗、劳作、器物、饮食等六个篇章,以作者青少年时生活的浦江县郑宅镇(当时叫郑宅公社)及周边的社会状况为背景,通过耐心细致的收集整理,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本散文集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语言“原音原味”,十分注重收集有当地、当时特征的词语和表述,“差点把肚肠筋笑断了”“解板匠”“箍桶匠”“唱新闻”“钉秤”“补缸”“牵公猪”“牛牙郎”……有些词汇可能就是当时、当地方言和俗语的“音译”,每个字你都认识,组合在一起可能你就不知道什么意思。笔者曾经跟作者开玩笑说,“要不是我经历过,还算你半个老乡,有些话看都看不懂”。
除了这些生动的文字读来倍感亲切外,最让笔者感动的,是这本散文集对这个特殊时代的忠实记录,它不仅是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珍贵记忆,更是新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岁月如梭,眼下信息化、现代化的大潮席卷全球,散文中描述的乡土中国在现实中几乎已经找不到太多的痕迹,这本书用原汁原味的语言,告诉我们的子孙,在那个年代、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些事情,出现过这样的一些人和物,“解板匠”是干什么的,“箍桶匠”又是谁,“唱新闻”是怎么回事……
在笔者看来,这本散文集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作为纯粹文学作品本身,它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有记忆才有精神家园,有传承才会生生不息。从这样的意义上,《乡愁中国》功德无量。
把这些散落在乡间角落的细碎历史故事收集起来,不是作者的本职,却是他的牵挂。这是一位游子对故乡的赤子情怀,一位文人对历史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