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本报讯 一张张黄板挂在茄子树顶部,上面粘满了小黑点(蓟马);黄瓜田里,相隔三五步就悬挂着一盏杀虫灯,瓶子里都是误入“陷阱”的小虫子……8月2日,记者随全省蔬菜提质增效技术现场会代表来到衢州市柯城区七里高山蔬菜基地,探访蔬菜生产新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成效。
蔬菜是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在稳定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对该产业的技术支持,2014年我省成立了省蔬菜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以技术项目实施为抓手,大力推广稳粮增收新型农作制度模式和提质增效技术。仅2015年,该团队就在全省建立了5个蔬菜区域试验站和36个试验点,通过举办现场会、观摩会等方式,示范展示集约化育苗、菜稻轮作、水生蔬菜立体种养、肥水一体化、安全生产与绿色防控、蔬菜残体利用等新型技术和模式,有效促进了全省蔬菜产业的提质增效。如推广的穴盘苗集约化嫁接技术,有效提高了育苗标准化生产水平;示范推广的轻简化生产技术,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同时,该团队还通过积极创新试验,总结筛选出了一批“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生产模式,如“大棚茄子(番茄、瓠瓜、甜瓜)-稻”、“西兰花-早稻”等菜稻轮作模式,瓜虾轮作、茭田藕塘养鱼(鳖、鳅)等资源循环立体种养模式,果(桑)园套种蔬菜一年多熟省工节本模式,等等。这些新型种植模式,不仅有效促进了粮经结合、稳粮增效,还能防病改土,提高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