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乡村故事

藏于山中的古村庄——白龙岙村

  台州市黄岩区江口街道南面,有一古村庄,名曰白龙岙。村庄西邻丫髻岩,北临朱砂堆,三面环山,自然风光秀丽。
  白龙岙村以村中的白龙潭而得名。沿着村中的溪流而上,在一峭崖下,便可见到白龙潭。《浙江通志》对白龙潭的来历,有这样的记载:“其穴有三,大仅如瓮,常有云气罩之。居人见龙出入,因其色白,故以名其潭。”白龙岙村历史悠久,村中有诸多自然人文景观,并留下了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近日,笔者在村中老人杨寿根的带领下,到白龙岙村一探究竟。
  进入白龙岙村,杨寿根把手指向村北面的山。山上有一块奇特的岩石,兀自在悬崖上突出,格外醒目。“那叫叠石岩。”他说,相传千年前,这块岩石下藏有黄金棋子,需要有九子十三孙的人家才能翻岩得宝。一户有八子一婿十三孙的人家,想侥幸取财,儿孙们齐去岩下翻找。快要翻到时,有个儿子叫了声“姐夫用力”,结果岩石再也翻不动了。叠石岩就这样遗留下来,后来,有人在岩上建了寺庙,称作叠石寺。
  北面山对于白龙岙的村民而言,颇有些神秘色彩。除了叠石岩以外,还有放尿岩和夜乌洞。在当地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前者是仙人撒尿后,留下印记的岩石,后者为神鸟夜乌栖息的岩洞。
  白龙潭则在村的西面。白龙潭是一处直径约四米的深潭,上有瀑布破崖而出,流入潭中。潭水青碧,寒气袭人。
  “我小时候常与伙伴穿山越岭,到白龙潭探险、玩耍。”白龙岙村村委会主任杨伟忠笑着说,现如今,很少有家长会允许孩子来这里了。
  白龙潭下,有座昭应庙,庙前立有块古石碑。据史料记载,此庙建于公元1040年。宋政和八年(1118)时,赐额“昭应庙”,祀“白龙山之神”。庙中供奉着一位红面阮总帅,据说原来是个白面将军,通过积德封神。
  “听老一辈人讲,曾有个殿石尊王,看中昭应庙这块宝地,就从山上推下一块巨石,想摧毁庙宇。”杨寿根又讲起了传说故事,“快要滚到时,阮总帅出现了,他用双手撑住了岩石,因为用力过猛,原来的白面竟变成了红面。”在昭应庙的后面,还真有一块大岩石。岩石朝着庙的这面,有两个五指掌印,正好能放下一双成年人的手。
  白龙岙村依山而建,早时缺乏耕地,解放前,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都是靠榨油谋生的。“从前,村里的劳动力,不是榨油汉,就是卖油郎。”杨寿根说。榨油是个辛苦活。村民们首先要去椒江的上洋、海门等地购买棉花籽、油菜籽,再徒步20多公里挑担回家。
  菜籽榨油,需要几道工序。村民们将籽用火灶炒干,用人力推石磨将其磨碎后,让牛拉石碾,碾成粉末后用柴灶炊熟裹饼,最后放入大樟树造的榨油车床里,由人工将油压榨出来。石碾、石磨等榨油工具,至今还保留在村中,只是年岁久远,已被尘土覆盖了。
  改革开放以后,白龙岙村以农业为主,村民们在果园、耕地里,辛勤耕耘着自家的产业。“目前,白龙岙村有800多位村民,经营着300亩耕地、1000亩杨梅园和1000亩枇杷园。”白龙岙村党支部书记杨伟福说。黄岩江口一带一直是盛产杨梅的,白龙岙村出产的杨梅,个大汁甜,远近闻名。
  尽管白龙岙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优势,然而因为产业单一的缘故,村民收入并不高。眼下,生态旅游和民宿经济在台州乃至全国都很火,而白龙岙的村民们,也都有齐心发展旅游业的想法。“一方面,我们禁止乱砍乱伐、乱葬墓地、砂石开采、毁坏名胜古迹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为村里积极地引进旅游项目,做好各方面的条件准备。”杨伟福说。
金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