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文 叶敏/摄
本报讯 全省农业“两区”建设暨互联网+现代农业现场会10月18-19日在海盐县召开。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车俊强调,“三农”工作事关全局,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任何时候都要抓在手里,工作再忙都要研究推进。浙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高地,有条件、有责任把现代农业做得更好、更精。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聚焦短板、持续发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加快打造农业“两区”升级版,辐射带动全省农业提升发展。副省长孙景淼主持会议。
自201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简称农业“两区”)战略部署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省农业“两区”建设卓有成效。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680个、面积733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91.7%,有望提前完成建设目标;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818个、面积516万亩,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6年来,浙江始终坚持理念、主体、服务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农业“两区”建设,保住了农业发展空间、稳定了农业生产能力,提升了农业发展层次、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浙江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的实践,得到了中央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车俊指出,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农业“两区”建设持续推进的第7年。要聚焦当前“两区”建设存在的短板,全面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加快打造农业“两区”升级版。具体来说,是要补齐资源要素、农业产业化、科技支撑和供给质量“四大短板”,在推进农业“两区”的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上持续发力。
补齐资源要素短板,就是要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导向,推动“土地集聚”;以“产业合理布局”为导向,推动“产业集聚”;以“提高投入产出率”为导向,推动“投入集聚”。补齐农业产业化短板,就是要加强纵向布局,拉伸产业链条,着力培育实力强、成长性好、优势突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要加强横向布局,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业发展农业”的条条框框,在“内部优化”上花气力,在“内外联动”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补齐科技支撑短板,就是要加快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补齐供给质量短板,主要是要做深做透结构、标准、品牌、生态“四篇文章”,丰富农产品供给,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打造区域品牌,建立更加优越的农业生态系统。
车俊强调,“两区”建设事关浙江农业长远发展后劲,是撑起浙江“三农”事业的重要支柱,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地标和历史方位,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赶超意识,强化底线思维,谋划重大举措,强化问题导向,改进工作方式,用实际行动为打造“两区”升级版添砖加瓦,推动浙江农业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全列。
孙景淼在作会议小结时指出,省政府召开全省农业“两区”建设暨互联网+现代农业现场会,部署的不仅仅是农业“两区”建设工作,更是对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进行再部署。各地要根据会议部署,大力推进生产基地化、经营产业化、手段智慧化、产品精品化、田园美丽化,把农业“两区”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落到实处。
10月19日,代省长车俊(前右二)参观互联网+现代农业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