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部发文批复同意浙江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创建。由此,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批创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的省份。
说到浙江的畜牧业,人们会联想起浙江的养猪业。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例居全国首位的浙江,也较早遇到了因养猪而面临城市发展之困,生态环境负担之重、产业转型升级之难。
三年来,浙江的“五水共治”与畜牧业转型升级同步铺开,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打响了一场硬仗,最终突出重围。
减和除:实现无污染养殖
嘉兴竹林村,是“猪三角”的养殖大村,也曾是一个“蚊蝇乱飞舞,处处猪粪臭”的村庄。
嘉兴市的生猪饲养量曾经一度达到743万头,占到当时全省总量的近五分之一。过大的养殖密度、传统的饲养方法、落后的环保理念,让环境不堪重负。
今年十一假期,还是这片土地,一组小桥流水、水清岸绿的竹林村风景照在朋友圈走红。人们惊叹:“大不同!”“大不同”背后最直接的原因是:猪少了。
水质要提高,生猪减量是首战。2013年至今,全省已经累计调减生猪存栏800余万头。
竹林村“重生”了,如今它有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其中的赵家兜片区示范点曾经有生猪养殖面积25000平方米,周围河道又脏又臭,可现在,村里利用栽种多年的一小片香樟林,开辟出生态绿道。
前后的蜕变,省畜牧局专家吴林友一点也不意外:“在浙江这片土地上,有污染的企业已经无处容身。”
相对于有固定排污出口的工业污染,传统养殖业的排泄物和病死禽畜处理相对落后,治理难度也高。一面是传统养殖方式,一面是生态环境保护,面对这样的两难抉择,浙江拉开了一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硬战:养殖决不能污染环境!
三年来,这场战役已经初战告捷。目前,我省近9000家规模猪(牛)场全部实现无污染养殖,39个散养猪重点县、规模水禽场污染治理全面完成,91%以上的养殖场实现农林牧结合生态养殖模式,规模化养殖比重高出全国26.8%。
全省各地,清波被唤回,纷纷翻开了“大不同”的新画卷。
加:优布局增效益
浙江拉开声势浩大的畜牧业转型升级大幕之始,有这样的质疑:“浙江不让养猪了?”“不是不让养,关键看怎么养。”在省畜牧局专家吴林友看来,浙江的畜禽养殖业整治并不是简单做减法。这条转型升级之路,其实是一条解决养殖污染、与生态环境实现共赢的生产方式变革之路。
水质要变好,关键要提质。浙江优化布局,全面进行禁限养区调整划定、按照土地承载力科学调控生猪总量。“有的地区河网密布,生态承载能力有限,该减就要减;有的地方种植业发达,对生猪排泄物的消纳能力强,非但不用减少生猪养殖量,还可新发展一批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程度更高的规范养殖场。”吴林友说,使得各地的养殖规模与消纳能力相契合,实现养殖无污染和零排放,才是正中要害。
在龙泉,占地近两万亩的兰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内,13个猪场分散在竹园、茶园、果园之间,这里常年存栏生猪2万头,出栏生猪3万头,配套2万亩作物。园区的中心建有一家有机肥厂,13个猪场围绕有机肥厂成扇形分布、道路相通。
将有机肥厂和养殖场配套,正是为了实现“零排放”和百分百的资源利用。另外,园内进行统一纳管,采用养殖场污水制取沼气,沼液采用滴管灌溉苗木、毛竹等资源化生态循环利用模式,通过种养结合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让每个养殖场的规模都与周边消纳地环境容量相匹配。
优化布局中的关键,则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畜禽养殖的污染问题。为此,浙江研究推广了一大批成熟适用的养殖污染治理技术,探索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从理念、管理、科技等各个维度谋变。“放错了地方是污染,放对了就是资源。”衢州市宁莲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唐勇说,生猪排泄物就是一种资源,可能比养猪带来更多财富。公司在养殖生猪之初,就建成一家占地5000平方米的有机肥料厂,作为配套的猪粪便收集中心,并与当地种植大户对接有机肥供应,使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去年,肥料厂销售商品有机肥9600吨,产值达576万元。目前,他正探索废水生态化治理,从浙江大学引进了纳米膜过滤沼液浓缩项目。
乘:放大美丽效益
将畜牧业的转型升级跟“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不仅不污染环境,更要美丽风景。
进入金华美保龙种猪育种公司,欧式建筑错落在苍翠的园林中间,绿色植被依山覆盖。360亩牧场划分为办公区、生产区、科研中心,其中65%以上面积是绿化,目之所及皆是风景。
“第一次踏入的人,都不太敢相信这是个养猪场。”公司运营经理陈立平几乎每天都要迎来送往从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队伍,“还有从新西兰、美国等国来这里的。”能吸引畜牧业发达国家的人来自家牧场参观,两次去过新西兰考察的他很是骄傲,“我们和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有超过他们的地方。”
风景如画的养殖场,在浙江并不少。
今年8月,浙江首批美丽生态牧场名单出炉,20家养殖企业从各地申报的322家中脱颖而出。这些畜牧企业可以说是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及时转变发展理念,从原来的“污染大户”成为现在的“环保典型”,更成为一方风景。“千场美丽、万场生态、绿色发展”的美丽畜牧理念,渐渐深植于这片土地。
在嘉兴嘉华牧业有限公司,除了有欧式的园林风景供观光休闲外,还投资120万元建立科技养殖博物馆,作为科普平台,向外推介公司采用的现代化养殖技术。“来看一看,怎样用知识养猪、不污染环境的养猪。”每逢节假日,这里不仅有外地前来参观考察的同行,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休闲参观。“把畜牧业发展与现代循环农业充分融合起来,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旅游休闲娱乐文化紧密互动起来。”吴林友眼中,要带给百姓更多获得感,就要让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一份美丽的事业、一种美丽的体验。 江帆
作为全省首批“美丽生态牧场”的江山市绿业有限公司柴村猪场的一幢幢猪舍犹如小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