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季颖
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离不开完善的第三方服务支撑。在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过程中,我省着力构建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农业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产品销售、土地流转等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缺信息、缺技术、缺设备、缺销路等难题,为提高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109个;26个县(市、区)成为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近三年新建水稻育秧中心254个、烘干中心353个,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5%,水稻机械栽植面积达305.6万亩,批次粮食烘干能力达6.5万吨。
农业公共服务组织挑重担
松阳县依托村经济合作社组建植保专业合作社,为全县50%以上茶园开展统防统治服务;
桐庐县中门村依托茭白专业合作社对500户农户的1300亩基地开展种苗、植保、耕作、品牌、销售等“五统一”服务,村组织为合作社提供办公和技术服务场所,共同推进统一服务;
平湖市新埭镇9个村共同出资建立水稻育插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农机作业服务中心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全镇粮食作物统一机插服务率25%,统防统治服务率46%,统一机收服务率98%以上;
……
在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我省各地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销售服务、土地流转服务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扶持,推进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建设,给农民提供“家门口”的服务。这一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加快了全省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步伐。
各地建立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挑起了为农服务的重担。在龙泉市石达石街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检测居民送来的白菜。“为让农户享受到更多的服务,我们还在街道服务大厅设专门办事窗口,方便村民办理各项业务。”龙泉市农业局工作人员说,该市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按“一乡镇(街道)一中心”进行布局,建设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目前,全市乡镇(街道)都已建立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农业经营主体当主力
“今年7月,我要使用烘干机时发现机器无法启动,如果等厂家上门维修,不仅费钱还误时,我打电话给联合社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维修服务中心半小时内就派维修人员上门修理,很方便。”桐乡市石泾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糜学江告诉记者。
糜学江口中的联合社是桐乡市大运河农机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通过维修服务中心为合作社提供农机维修服务,同时,组织合作社抱团采购农机、农资等,减少重复购建,节约生产成本。此外,合作社每年还能从联合社获得分红。
缺少专职财务管理人员,项目不会申报,资金短缺,品牌营销不懂,这是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但杭州市富阳区矮子鲜桃专业合作社已不再为这些发愁了。合作社负责人郑友英说,自2013年加入杭州富阳山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后,这些难题,联合社都能帮助解决:缺少会计,联合社的专职财务人员代为管理;缺少资金,联合社牵头为他们从别处调剂;项目申报所需的相关材料,联合社派人帮他们整理……
如今,越来越多的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提供的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
民间服务主体做后援
除了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外,我省的民间服务主体,通过以服务换市场模式、农村经纪人协会服务模式、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模式等,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满足农民走向市场的需求。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桐乡市石门镇依托镇农贸市场、湖羊交易市场、蜜梨交易市场等农产品交易市场,积极引入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建立完善产销一体化农业服务平台。针对资金短缺的共性问题,该镇还在2014年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村资金互助会——桐乡市石门惠农合作社资金互助会。去年3月,石门东池蚕业专业合作社因经营需要向互助会提出了借款申请。“200万元的借款总额只需自备40万元,其余的都由互助会解决,且出款又快,比找个人借款方便多了。”合作社负责人陆永高说。
宁波市北仑新区花木协会通过举办各种技术培训、搜集行业信息、开展市场拓展、工程承接和产品销售服务,帮助会员解决生产经营中碰到的困难。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使生产基地与市场接轨,提高生产者的抗风险能力。如今,我省各地在县或乡镇层面上成立的各类农村经纪人协会,把分散的经纪人联合起来,帮助农民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