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艺术的价值

  八大山人因为国破家亡,一生流落民间,在出家、疯癫、还俗、贫病的颠沛流离中成就为伟大艺术家。300多年后的今天,其作品在国内外市场成为史上最贵的中国书画。不知有多少人指着八大山人这个名字发财致富。
  世上的艺术家各种各样,在艺术与金钱的关系上无外三种:一种是只知艺术不知钱;一种是既知艺术也知钱;一种是不知艺术只知钱。第二种不必说日子过得如同公卿,第三种靠炒作钻营也可以赚个盆满钵满。
  八大山人恰恰就属于第一种。他早期的书画,供释门里外的师友娱情逸趣,无所谓“润格”。即便有人酬谢,也是给庙里做的功德。他痴迷艺术,却“不甚爱惜”,不像今天的艺术家懂得艺术可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他不懂装贴润笔告示,不懂举办画廊展销,他作书画只凭着兴之所至就泼墨挥毫,不讲卖价。市人送他一条鱼,他就画条鱼答谢人家;送他萝卜白菜,他就画萝卜白菜答谢人家。晚年的八大山人“常忧冻馁”,且常常生病,不能不鬻画谋生,但书画的卖价却令人寒心。他在回复画商的一封信札中说自己的书画廉价得与一担河水差不多——“河水一担值三文”。
  八大山人曾经借汉东方朔的“拔剑割肉……割之不多,又何廉也?”自嘲和自我安慰,让人心酸,却又让人欣慰。八大山人品格孤高而笔墨奇逸,其作乃是生命的寄托、心血的物化,这才让后世的许多大师们甘愿也只能匍匐在他脚下。
(摘自《新民晚报》 陈世旭/文2016年11月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