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挂职锻炼干部是怎样的?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挂职么,尤其是到基层挂职,无非是“活动捧捧场,上下牵牵线;基层镀个金,回去好升迁”,对当地工作不会有很多实质性的介入。但挂职遂昌县副县长的省植保检疫局副局长郑永利可不是这样,他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善于改革创新,勇于担当负责,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临危受命、敢抓能管,对分管的工作用心用力、善作善成,干得“风生水起”。遂昌县县长沈世山说,他给郑永利起了个“新名字”,叫“真用力”。因为工作出色,遂昌县人民政府日前授予郑永利个人三等功。近日,记者来到遂昌实地采访,看看这位挂职副县长到底是怎么“用力”的。
工程保障精准,生活保障贴心。苏村“9·28”山体滑坡灾害发生后,他连续驻村28天,负责的后勤保障工作赢得救灾部队首长高度评价。
大后勤,大保障,倾力救灾廿八天
去年9月28日发生在遂昌县北界镇苏村村的山体滑坡灾害虽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紧张而艰难的救灾过程,在苏村村党支部书记华素萍的脑海里依然恍如昨日。“山体是那天下午5时多塌下来的,县领导6时多就赶到了,郑副县长是最早来的一批,直到救灾部队离开后才走,是最晚撤离的一批。”华素萍说。
苏村是一个只有600多人的小村庄,三面环山,一条小溪穿村而过,进出只有一条两辆小车交汇都要小心翼翼才能通过的小路。四五千名救灾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一下子涌进小山村,需协调的事情千头万绪。
为有效保障救灾,郑永利牵头建立了军地联席协商机制,每天晚上8时召开碰头会,看看当天救灾中有什么问题,第二天有哪些需求,把问题逐一理清,把需求逐一对接落实。“有一天都凌晨3时了,部队打电话来说道路被堵,救援工程车进不去,需要通过村民的农田。郑副县长立刻和我一起去叫醒这户农家,跟他们商量车辆通过事宜。”华素萍说。
由于车辆一堵就是几个小时,快餐送到救灾人员手上时,饭菜几乎都冷了。为了让救援人员吃上热菜热饭,
(紧接第1版)工作人员提出在村里做饭,但有的领导担心村里条件有限,弄不好会耽误几千人吃饭。“郑副县长跟我说,我相信你们,我们一起做,出什么问题,责任我来承担。”遂昌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李建红说,为了让救援人员吃好、住好,郑永利千方百计协调各方资源,他组织人员搭起临时浴室,搬来移动厕所,甚至让人在现场开了一个馄饨临时供应点。
“郑副县长要求我们树立大后勤、大保障的理念,做到工程保障精准到位、生活保障贴心跟进,让救灾人员尤其是部队官兵无后顾之忧。”李建红告诉记者,郑永利把救灾保障工作理得井井有条,却没管好自己的身体。那几天一直下雨,山里昼夜温差大,加上连续三天三夜几乎没休息,郑永利患上了感冒,不停地咳嗽。“我们都劝他休息下,他也没听,一直带病奔走在救灾现场。”李建红说。
“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后勤保障工作必须跟上。永利同志联系北界镇,我们就指派他负责后勤保障。其实从职责分工来说,这块不是他分管的,虽然是临危受命,但他带领整个团队把救灾的后勤保障做得出乎意料地好。救灾部队首长反馈说,救援条件苏村很艰苦,但服务保障苏村做得很好。这里面,永利同志敢抓敢管,措施果断,机制合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沈世山说。
功成不必在我,尽心尽力在做。他根据遂昌农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健康农业的发展定位,并着力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遂昌农业的明天勾勒了一幅美好蓝图。
用心谋,使劲推,心系增收创新业
“他刚来时就跟我说,既然来遂昌工作,就要做点事情,哪怕是为后人打些基础也好。”担任过遂昌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的县民宗局局长傅准卫告诉记者,经过几次调研后,郑永利对遂昌农业发展有了自己的思考,他觉得遂昌县的水稻制种、毛竹、茶叶等传统农业产业虽然有基础,但新形势下如果不进行转型升级,发展新的业态,将来农民持续增收会越来越困难。
垵口乡地处遂昌县西南部,是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乡镇。乡党委书记周安涛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当地养殖业调整较多,部分原先的养殖户需要找到新的增收门路。郑永利到垵口乡调研了几次后,提出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优势,发展中蜂等符合当地劳力结构实际又不污染环境的新产业。
垵口农民原来也有零散养蜂的,几桶蜂就能增收?对郑永利提出的发展中蜂养殖设想,一开始,当地干部群众也没怎么往心里去。郑永利就给他们算账,一桶蜂平均年产5公斤蜂蜜,按每公斤200元的市场价计,一年的收益就是1000元,10桶蜂就能增收万元。“后来我们也听进去了,一年多推广下来,全乡的中蜂养殖量已从原来的300多桶(箱)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桶(箱)。”周安涛说。
该乡小岩村村民叶根土就是发展中蜂养殖的受益者之一。叶根土今年67岁,去年6月,他购买了8箱土蜂,边学边养,去年共割了190多公斤土蜂蜜,每公斤售价160-200元,仅此一项就增收3万多元。“到今年5月,我的蜂群就能发展到20箱。”人逢喜事精神爽,老人家看起来精神矍铄,信心满满。“我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也没人要了,在家养养土蜂,收入不比有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差。”叶根土说。
该县石练镇区位条件好,周边有好几个景区,人气旺,菊米、茶叶等特色产业有一定基础。郑永利到镇里调研后,觉得这里很适合发展健康产业。“他协调县有关部门帮我们制定规划,落实项目资金,建立项目实施指挥部,并亲自担任项目建设总指挥。”石练镇党委书记邵小根说。
现在,石练镇已是遂昌县规划中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核心区,也是县里着力打造的健康产业小镇。近两年来,该镇新发展青钱柳、铁皮石斛、七叶一枝花、百合等中药材基地700多亩,加上原有的2000多亩菊米基地,中药材特色产业规模初具。
2016年11月,《遂昌县发展健康农业三十条》出台。根据该文件,未来几年,遂昌县将以中药材、中蜂等产业为基础,围绕主体培育、产业集聚、设施改善、精深加工、营销拓展、品牌创建等目标,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等建设,努力打响县域健康农业品牌。最近召开的县党代会,健康农业被写入县党代会报告,将成为今后遂昌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郑副县长做的一些工作,对遂昌来说有一定的超前性,短短两年时间很难看到明显成效,真正效益体现的时候,他可能早已离开遂昌了。但他一直以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姿态,尽心尽力地在做。”遂昌县农业局局长谢秋鸣说。
他虽是政府领导,却不改农业干部本色。他坚持发展理念,坚守生态底线,借机制创新之巧力,推进遂昌农业逐步走上了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抓关键,解难题,服务三农显本色
“郑副县长是植保专家,几次到我们基地来调研,帮我们解决了很多生产上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实际问题。”遂昌县森林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傅长泳告诉记者,原先他们的三叶青育苗都是扦插的,成活率不高。郑永利来基地调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组织他们去外地学习,帮助引进了基质育苗技术,成活率大大提高。“没有政府推动,就没有我们这个合作社。以前我们各自为战,一开始我动员蜂农成立合作社时,他们都不愿意加入。郑副县长来了几次,蜂农看见政府这么支持,就有信心了。现在合作社已有社员130多个,蜂群总数接近4000群。”遂昌甜蜜园蜂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根土告诉记者,郑永利不但帮他们实现抱团发展,还根据合作社技术不足的实际,让县农业部门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社员的养蜂技术。
原来,该合作社一些社员虽养蜂多年,但多凭老经验,缺少先进适用技术,比如以前一到冬天蜜蜂死亡很多,有时候10群蜂过个冬天可能只剩三四群,蜂农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是山区气温低,冻死的。经过培训后,他们才知道,蜜蜂不是冻死的,是饿死的。“现在我们养的蜜蜂基本上能强群越冬,这样有利于年后的春花蜜生产。”张根土说。
浙江远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阳告诉记者,郑永利对他最大的帮助是使他提升了经营理念。“以前公司的产品比较单一,层次不高,他鼓励我们,做企业眼光要看得远,要做产业的龙头,把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上,前道的种植等环节,可以交给农民去做。”正是在郑永利的引导和牵线下,“远扬农业”在石练镇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投资建设了青钱柳加工厂,项目建成后,有望实现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以上,带动当地30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在遂昌县农业局总农艺师朱金星看来,把“远扬农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入园区,郑永利绝不是心血来潮。“他觉得农业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尤其是二产,是整个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等一产的同时,他积极布局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为经常被郑永利“逮去”一同下乡调研,朱金星对郑永利的农业发展思路多有了解。“永利不摆架子,不装斯文,很接地气,他不把自己当作来转一下就要走的下派干部,我们也没有把他当作过两年就要走的挂职干部,在班子分工中给他安排了一些实际工作,有自己分管的口子,工作量不小。他来了之后敢抓敢管,勇于创新,做工作用心用力,真真切切为遂昌人民做了不少实事。”沈世山说。
郑永利(中)在“9·28”救灾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