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食品药品安全

慎食赤潮地区贝类海鲜

  近期,我国部分南方海域发生赤潮。赤潮生物第一优势藻种为链状亚历山大藻,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为确保公众饮食安全,有效预防贝类毒素,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提醒消费者慎食赤潮地区贝类海鲜。
  什么是赤潮?国际上把赤潮称为“有害藻华”,发生时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红色景象。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赤潮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对海洋造成很大危害。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展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赤潮还会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若在育苗期发生赤潮,将对苗种繁殖产生严重危害。
  为确保公众饮食安全,有效预防贝类毒素,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提醒各经营企业、餐饮单位、消费者在购买贝类等水产品时,应去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沿海地区的消费者在毒素暴发高峰期不要采捕和购买食用野生的贝类。
  另外,消费者在烹饪贝类时,一定要煮熟煮透,高温烹煮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
  如果出现海鲜中毒症状怎么办?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约占藻毒素引起中毒事件的87%,中毒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麻痹性贝类毒素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
  贝类摄入此毒素对本身无害,因毒素在贝类体内呈结合状态。该毒素遇热稳定,易被胃肠道吸收,且难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所以人一旦食用,很快释放并呈现毒性作用,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刺痛感和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麻痹性贝类毒素对人体的中毒剂量为600-5000MU,致死量为3000-30000MU。
  一旦食用海鲜后发生中毒,要马上拨打120,尽快到医院处理。因为中毒不比其他疾病,如麻痹性贝类毒素、河豚毒素中毒等,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方法,而且毒素可以致命。
  对于轻微的毒素、重金属等,人体是可以自行排解的。如果实在喜欢吃海鲜,只要不是经常吃、大量吃,偶尔食用少量解一解馋还是没问题的。此外,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C较多,多吃有助于肝脏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汤等也可以保护胃肠道,因此在吃海鲜之前吃蔬果、喝点米汤,或可起到轻微的缓解之效。 石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