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人工智能“冲击波”来临,未来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

  “六一”儿童节前夕,阿尔法狗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消息,再次引发人们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在我国,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在线学习、家教辅导等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带来高达千亿元的市场。未来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成为热点话题。
人工智能正悄然引发“教育革命”
  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从去年9月起,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中部的两个班级率先尝试人工智能教学,任课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台人工智能教学平板电脑。平板设置有电子白板、拍照上传、实物展台等多种功能。课堂上,教师不需要在电脑PPT和投影仪之间来回切换。
  北京青苗国际学校二年级学生苏溪,很多时候就是依靠iPad的智能教学软件学习,而不再是一本本的教科书,“这个很好玩。你看,我点一下食物,送到嘴里,就可以看到食物是怎么顺着我的食道到胃里面,然后到小肠,慢慢被分解吸收,最后剩下的部分从大肠排出。”在iPad上,人体消化系统以一种动态的形式,直观展示了消化过程,系统中每个器官都有英文单词标注。
  在线教育则是人工智能应用更为深广的领域。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各种新的在线教育平台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已开始颠覆传统的教学、育人方式,正在引起一场革命。”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洪说。
取代教师还是让教师更优秀?
  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应用主要集中在家教辅导、在线学习、课堂教学等方面。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将重塑教育行业。
  人工智能实现了从“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有助于解决教学缺陷。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发现,很多学校的缺陷是固定的,这意味着教师方面有模式化的不当教学问题。上海闵行区的学校正在试点“录播评课研训一体化系统”,通过视频对整个课程进行数据采集的分析,包括学生举手率、抬头率以及教师的行为方式等等,针对目标缺陷改进教学。
  人工智能还可实现随时互动,避免重复劳动。智能系统不仅能将教师从批改试卷等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还可实现课堂和课下的全时互动。智能系统会将学生做题的数据回传数据库,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避免重复讲解。“人工智能时代不可逆转地到来,未来信息化将从支撑教学,转为与教学深度融合。只要有利于教育教学,我们都乐于去尝试。”北京市十二中教育集团校长李有毅说,人工智能是辅助工具,其使命不是取代教师,而是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把教育做得更好。
  业内人士认为,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目前所处的阶段还很初级。学籍等结构化的数据还在打通,非结构化的数据比如基于学生行为的数据采集还刚刚起步,只有足够大的样本量,才能支撑人工智能优化。
人工智能应发挥三方面核心价值
  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
  在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认为,如果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三十年后孩子们将竞争不过机器,找不到工作。过去一百年是知识的时代、科技的时代,未来一百年是体验的时代、是服务的时代,机器将会取代过去两百年来很多知识和技术。
  多位专家表示,未来的人工智能,不仅将大量取代工厂流水线工人,以及消防员、安保等危险工作,还将对一些专业化工作产生冲击,如新闻、翻译等,这就意味着,未来的人类必须拥有深度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仅靠记忆、机械模仿、单一答案的教育方式将被淘汰。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国家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等有关人士认为,未来教育中,应当让人工智能发挥三个方面的核心价值:一是精准化,基于大数据,通过对微观数据的搜集,可以进行宏观的科学决策;二是差异化,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学习的反馈、数据的分析、成绩的分析,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三是个性化,通过把学生行为数据拿到数据库进行分析,根据数据调用不同分析工具和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内容和学习策略,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据新华社 吴涛 魏董华 吴晓颖梁天韵 孟盈如/文 2017年6月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