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沙漠广布,国土海拔多较低,夏季异常炎热。该国人民在修建房子时因地制宜,将气候因素融进建筑;另外,由于地处古丝路上的文化交叉路口,乌兹别克斯坦人的居家装饰中也不乏多元文化交汇的特征。葡萄凉棚、桑树、“博物馆墙”在乌兹别克斯坦居民生活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三宝”。
门外搭葡萄凉棚
无论是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的费尔干纳盆地,南部的泽拉夫尚河河谷,或者西部的沙漠绿洲,都种植葡萄。除了大面积的葡萄园,很多乡村住户会选择在自家门口搭建一个造型美丽的葡萄棚,棚下植有玫瑰、牵牛等花卉。
在户外搭葡萄架,不光装饰了一家门脸,更为5月到9月这5个月的炎炎暑期带来了一丝阴凉。坐在葡萄架下一边赏花,一边喝茶、小睡或者聊天,成为乌兹别克斯坦人悠然避暑的首选。在一些村庄,很多人家外边的葡萄棚还顺着院墙搭建,一直延伸到邻居家并与后者的葡萄棚连接起来,这在马路边构成一道道独具特色的葡萄藤“绿荫走廊”。
乌兹别克斯坦人清早5时就起床开始清扫庭院和门前小道,并在葡萄藤“绿荫走廊”地面上洒水降温。上下班的,去田间劳作的,或者走街串访的,当气温升到40摄氏度以上的时候,可以想象,这时人们走进整洁的“绿荫走廊”,身心定会无比愉悦和舒畅。
乌兹别克斯坦人的饮食中常有葡萄,自家周围的葡萄棚也是秋季收获葡萄最方便、快捷的地方。葡萄叶可入菜,果实可生吃,也可制成葡萄干,可以说,葡萄棚为他们的食谱增添了丰富内容。
院内种“桑树冰箱”
桑树在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和乡村极常见,是乌兹别克斯坦人的“生活之宝”,一些古老宅院里常常藏着百年树龄的巨大桑树。
5月底,正值桑葚成熟季节,一阵风过,遮天的树伞在众人肩头落下一场奇妙的“桑葚雨”,拾起品尝,多汁而甜蜜。撒马尔罕市的“传奇”家庭旅馆的庭院里一棵200多岁树龄的巨大桑树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旅店老板萨多尔介绍说,和许多乌兹别克斯坦家庭一样,在过去,这棵大桑树一直被当作厨房“冰箱”来使用。当地气候湿热,为延长一些食物如菜籽油、黄油、奶酪和肉干的保存期,他们会把食物装进掏空的葫芦,然后用绳索将其悬在桑树高处的枝丫上。茂密的枝叶为食物遮阳降温,就是个天然“大冰箱”。而滑的葫芦壳是蛇或者老鼠都难以攀附和偷袭的绝妙“贮存器”。
餐厅修“瓷器博物墙”
从庭院进入餐厅,就到了体验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文化”的关键环节。这是一个家庭最富丽堂皇的厅堂,被他们视为全家的“外交部”。环视餐厅四周,多元文化在此巧妙融合。地上、桌上是富有当地特色的艳丽地毯和丝质桌布,一面或者多面墙壁被装饰成镂空的博物架,里面放满各种碗、碟、壶、瓶等东方陶瓷餐具、茶具,天花板挑高接近3米,挂着俄罗斯风情的水晶吊灯。
历史上,乌兹别克斯坦人十分喜爱中国瓷器。他们在融入波斯风格的博物墙里开设很多孔洞,外饰镂空花纹,内涂各种色彩,然后摆上名贵陶瓷。墙面越大,孔洞越多,瓷器越美,就意味着家庭财力越殷实,社会地位越显贵。尊贵宾客到来,就用最精致的瓷器为其盛菜端饭。
如今的博物墙依然扮演着家庭“博物馆”的角色,除了陶瓷,里面还增加了雕塑、照片、旅游纪念品等物件。不过如今的器皿更多是用来炫耀的摆设而非真正使用的餐具,因为没人能不借助梯子轻易取下3米高处的碗碟。
(摘自《环球时报》 潘亮/文2017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