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凌晨,一代国药工匠、胡庆余堂传人、著名浙商、企业管理大师、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冯根生老先生逝世。
据报道,去世前,冯老先生罹患帕金森病多年。冯根生去世后,连同他的个人事迹,帕金森病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帕金森病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与衰老相关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它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致残性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帕金森病为什么可怕?在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该如何抗击帕金森病?
全球逾400万患者,我国患者或超250万
官方数据显示,全世界目前约有400万帕金森病患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7%,据此推算,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已经超250万。
帕金森病已经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少年帕金森病患者占据帕金森病患者总数的5%至10%,目前已知年龄最小的患者发病时只有18岁。
1817年,英国医生JamesParkinson首次提出帕金森病,人类已与它抗击了整整200年。
焦虑、抑郁成主要危险因素
省立同德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张江涛说:“焦虑、抑郁情绪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同时也会影响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帕金森病患者不仅饱受肢体障碍折磨,他们的心理创伤也不容忽视。
这些焦虑、抑郁的情绪从哪里来?
“往往是由于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不足、过分担心所致,不少帕金森病患者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日渐消沉;有些患者则对自己的肢体运动障碍过分小心,以致于不敢站起来,不敢走路。”张江涛说。
针对不同的心理情况,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重塑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运用认知行为治疗,重建患者对自身运动功能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若合理的心理疏导效果不佳,需要适当使用抗焦虑或者抗抑郁药物。
但张江涛也提醒,帕金森病患者常共患多种躯体疾病,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治疗,对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敏感,老年病人使用精神药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不良后果。
人类健康最顽固的敌人
帕金森病被称为人类健康最顽固的敌人,这不无道理。
浙江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刘小利说,这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疾病,50岁以上多见,60岁以上发病明显增加。帕金森病绝大多数为散发,约十分之一为家族性帕金森病。随着基因检测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已发现多个基因与帕金森病有关。
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帕金森病是由环境引起。然而,研究者也发现,简单暴露于某种环境中并不足以使人患帕金森病(有部分人并未因暴露而致病)。因此,环境因素可能只是与帕金森病有一定相关性。
面具脸、前驱姿势、关节屈曲、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小碎步……这些都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刘小利介绍,帕金森病除了这些典型的运动症状外,还存在众多非运动症状,而且非运动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可能还会甚于运动症状。这些非运动症状包括抑郁、焦虑、认知障碍、幻觉、淡漠、睡眠障碍等等。
目前,包括神经电刺激术(DBS)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已被证实可以有效抗击帕金森病。
省立同德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孔军认为,只要接受系统治疗,积极应对,帕金森病并不可怕。
据了解,脑起搏器是脑科学在20世纪末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它通过在大脑特定区域植入一块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使病人恢复活动能力。“在业内,DBS被认为是继左旋多巴这类药物问世以来治疗帕金森病的又一个里程碑,被认为是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方法。”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吕文主任医师说,DBS的优点还表现在创伤小,副作用和并发症少,可全面改善疾病症状,同时还能够解决因为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病的副作用。
当今医学尚无法彻底治愈帕金森病,且作为老年退化性疾病,已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预防帕金森病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陈宁 李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