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施海根:借得好水当“花匠”

  •   跟养鱼、卖鱼打了20多年交道的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农民施海根,选择在不惑之年开启新事业——在该镇保健、泉心和东升等村承包了500多亩鱼塘种起了荷花。这几天,施海根正忙着采摘藕带。藕带是莲的幼嫩根状茎,也是一道佳肴。从武汉请来的采带人平均每日从塘里采出1500公斤,全部发往武汉进行深加工,市场价每公斤已超过24元。“这批荷花马上就要开了,这片塘主要是收莲子和莲蓬。”走在施海根在保健村的这片荷塘边,一股荷叶清香扑面而来。除了300多亩专门用来采收藕带的荷塘,施海根还种了200多亩太空莲,“就跟之前养鱼一样,品种多样化才能应对市场变化。”施海根告诉笔者,从去年开始,他转型成为“花匠”,一来是看重“一枝荷花”所延伸开的农产品市场有潜力可挖,而另一方面则是当地水环境在龟鳖整治后释放的生态红利。
      一对来自武汉的夫妇已经60多岁了,只见他俩穿上下水裤走下荷塘,利索地采摘着藕带,不一会儿浮在水面上的盆子就装满了收获物。“这对夫妻的工资每人每天有700元,可见这个市场的红火了。”来自武汉的张国杰笑着说,他是施海根的合作人,也是他带动施海根转行在水里“种花”的。“在武汉,与荷花相关的农产品在国内已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并不断拓展种植基地,东林的种植环境很有优势。”
      有史以来,东林的水产养殖业就较为发达,鱼塘也是星罗棋布。在完成龟鳖整治后,当地的水环境大为改善,以前青蛙都难觅的水系如今已是蛙声四起。见证了东林水环境变化的施海根也看到了生态种荷的机遇,“以前养鱼风险相对较大,毕竟是每日要消耗饲料的。种荷花就相对风险小些,而且还能净化水质。”
      把苗种进去,管理比养鱼轻松,坐等收获,效益还不差。去年,凭借生长环境的优势和管理到位,施海根的荷塘亩均产值超过8000元。“去年,光老莲子就产了5000多公斤,今年要达到2万公斤。”说话间,施海根脸上洋溢着笑容。
      事实上,转行当“花匠”也并非易事,虽然有生态环境做基础,但毕竟隔行如隔山。第一年种荷花时,施海根就没有掌握好植根深度的要领,并且在长叶时没及时降低水位,导致200多亩荷塘减产。就像当初养鱼受挫不气馁一样,施海根虚心请教,还远赴武汉取经。“现在看看水上的叶片大小,就知道泥里的藕带长多大了。”施海根得意地说。
      今年,施海根的荷塘里还引进了新品种——睡莲,“睡莲大面积种植时,对水质的要求可不低,成功了效益也不错,花可以供应餐饮行业做摆盘的装饰,根可以食用。”施海根告诉笔者,种植太空莲的荷塘还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花匠”的这碗“生态饭”是吃定了。
    郑嵇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