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七色土

父亲的老蒲扇

  □往事悠悠 刘卫/文
  儿时,父亲消夏的“标配”给我们印象极深:他胖墩墩的,穿宽松大裤衩,上面套一件白得耀眼的“老头衫”,右手里总是拿着一把硕大的蒲扇,左手握把小茶壶。
  父亲长得胖,很是怕热。不过,蒲扇在手,不停地摇,很少见他额头上出汗。有事时,父亲总是把蒲扇往后背上一插,走到哪儿带哪儿。为使它更经久耐用,母亲在扇子周围缀上了好看的白色荷叶边,扇把配了暗红色的塑料套。它伴随着父亲度过了好些个炎热的夏季。
  一年四季中,我们最喜夏天,父亲尤甚。因为只有在此时,周围邻居才会大开家门,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聚集过来,在楼前的空地上纳凉,有一种大家庭和睦相处的气氛,一起享受那种余热渐退,凉风微拂的惬意和舒适。
  每当夕阳西下,白天被“烧烤”的地面还散发着逼人的暑气,大人们开始忙活起来,指挥着孩子们拿着大扫把清扫地面,用水管浇透,最后再往外搬竹床。母亲总是适时摆上一张小茶桌,周围放一圈小板凳,这儿就成了父亲开“纳凉会”的中心。
  相对来说,我们家的经济情况稍好些。父亲下班回来,总是在自行车上驮上圆圆的大西瓜,母亲切成片,摆在小茶桌上,任人取吃。小茶桌上还不断地增添消夏的丰富吃食,有时是王婶熬的绿豆汤,有时是张大娘做的嫩滑爽口的凉皮等。
  逢此,也是父亲最享受的时候。他慢悠悠地摇着大蒲扇,呷着清茶,招呼着他人过来吃东西,和一帮老少爷们谈天说地。我们这些小孩子在竹床阵间嬉戏、打闹,有时围着小茶桌边听大人谈稀奇事。男人们喝啤酒的“漫谈会”告一段落后,父亲边摇扇边当主持,叫二叔献上一曲小提琴,或让嗓音清亮的吴嫂唱一首振奋人心的红歌,要不让邻里小姑娘跳轻快集体舞。父亲则给大家讲励志故事,穿插来点幽默的小段子,顿时引来阵阵欢声笑语,轻松的氛围到达峰值。那时,大家忽视了盛夏,心境也变得平和下来。
  多少年后,父亲带我们一起纳凉的情景再也不见。时代变迁,蒲扇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各家都关门闭户,享受着空调带来的清凉世界,也阻隔了邻里间心灵上的交流和互动。
  每到盛夏,年迈的父亲总是摩挲着那把缝补过已发黄的旧蒲扇,感叹万千。它再也没有昔日的那种感召力了,心里对街坊邻里在外纳凉的温馨和谐场景满是眷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