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七色土

难舍竹箩情

  □岁月如歌 沈成千/文
  我是一个老农民,65岁了。前几天,我在自家仓库里打扫卫生时,发现墙边有两对破旧的竹箩。就是这两对竹箩,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50多年前,我读了三年书,就告别了学校,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那时候,我与社员们一道,割野草、捻河泥、插秧、除虫、施肥、打稻、晒谷、卖粮。出畈打稻,在晒场收谷,去粮站卖粮,都需要用这种毛竹做成的箩。
  春粮、夏粮、秋粮每年三期成熟时,粮农都要带上竹箩,一担一担挑到晒场上去翻晒。再用竹箩将翻晒过的粮食一箩一箩挑进或抬进仓库里。1964年8月中旬的一天,生产小队陈队长派我到粮站卖稻谷,我一早跑到仓库里,把晒燥的谷子,用竹箩装好,再一担一担挑到河埠头的一艘小船里,摇船直驶粮站。从村里到粮站有4公里水路,一路上风平浪静,只有哗哗的行船声,驶船卖粮,好似游西湖般痛快。
  船行驶到粮站大门前的河埠头停下,我马上把船里的谷子,用竹箩一担一担地挑到粮站的磅秤前,排队验货和过磅。过磅后,我再把箩筐里的谷子,一担一担挑上肩,脚踏长翘板,挑到4米多高,上高仓入库。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我家承包了8亩地,还分得两对竹箩。竹箩用破了,就叫篾匠修补,补了又再用,一直用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出畈打稻,晒场收谷,粮站投售粮食,都用编织袋代替了竹箩。从此,这两对竹箩就在我家放了20多年。
  社会在前进,生产在发展。现在我们这儿的粮站花了4万多元安装了一台大型地磅,又花了10多万元安装了两台大型运输机。去年晚稻入库,我把编织袋装的3000公斤稻谷,用大车运到粮站,粮站实施随验、随磅、用大型输送机随送到粮仓入库。
  现在,家里的竹箩成了历史的见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