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最美农技员

果实的芬芳里有她的酸甜苦辣

——记全国百名最美农技员候选人、温岭市特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徐小菊

  •   水果是与她密切相关的一个词,果树技术推广是她毕生从事的一项工作。一年又一年,一园又一园,一畦又一畦,穿梭于果园之间,花的美丽,果的芬芳,都融入了她的酸甜苦辣,在美丽的田野上一干就是34年。她就是温岭市特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徐小菊。
    温岭葡萄产业因她而崛起
      温岭市葡萄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徐小菊带领的团队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科技改进,简易塑料大棚栽培、大棚双膜栽培、大棚三膜栽培、新型混合式双膜连栋大棚栽培、葡萄促早栽培、大棚双膜覆盖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等课题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使温岭葡萄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靠天吃饭的生产局面,生产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均走在全省前列。
      在徐小菊她们的努力下,温岭葡萄的采收时间从7月初提早到6月中旬、5月底、5月初,到今年,温岭葡萄最早4月中下旬就开始上市。在一天一个价的时候,葡萄采收时间的提前大大提高了种植户的收益。
      采收时间提前,还有个重要好处就是能避开台风。温岭作为沿海地区台风多发,低温冻害也时有发生。徐小菊带领团队攻克了防台避台及加温促早等技术难题,使当地的葡萄产业得以健康发展。
      2017年,温岭市葡萄栽培面积5.62万亩,产量5.80万吨,产值6.7亿元。十五年来,该市葡萄产业栽培面积增长了15倍,产量提高了17倍,效益增加了38倍,为该市农民增收、水果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立新功
      为响应浙江省“五水共治”号召,改变种植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真正做到产前节约集约、产中清洁控污、产后废物利用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要求,徐小菊带领团队开展《烂果等植物残体在现代生态循环果园中的应用》课题研究。通过对植物残枝进行不同配方(加EM菌、鸡粪)、不同配比(残枝:EM菌500-1000:1、残枝:鸡粪4:1)发酵试验,摸清植物残枝发酵肥营养成分的变化,提出了植物残枝发酵肥在做不同肥料使用时应选择不同的配比进行发酵的观点,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合理还田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果园落(烂)果进行不同配比发酵肥试验,她发现落果发酵肥适合做叶面喷施,不仅能显著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还能降低病虫危害和落果,提高种植效益,为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一成果的应用,最高可减少落果72%,降低防治成本31.3%,降低肥料成本90%,平均每亩增收1078.44元。2016年,温岭市在5000余亩葡萄园里推广这一技术,实现增收539.22万元。
    农民的事就是她最大的事
      温岭市的果农几乎都认识她,信任她。正因为这么多的果农信任她,她就很少有真正的休息日和节假日,农民的电话随时会“跟踪”到她,尤其是微时代的当今。
      每年除了150多天的田头实地讲课培训,徐小菊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农民的电话,不仅有当地的,还有外地的。有的农民朋友已相交三十多年,不但有什么种植经营问题会请教,家中事务也愿意跟她聊,俨然把她当自己家人。而在徐小菊的心里,农民的事也是最大的事。
      2010年12月15日至16日凌晨的一场大雪,压盖了早期已经覆膜的大棚葡萄。为及时了解受灾情况,减少经济损失,她带着同事,迎着寒风,深一脚浅一脚,一户一户走访受灾户,并及时告诉农户雪后生产自救和以后预防措施。
      2016年1月下旬,极寒天气给当地5万亩葡萄带来了严重威胁,长时间的低温,新抽的葡萄芽,新长的枝梢,果农薰烟防冻时的人身安全,无不牵动着徐小菊的心。在冻害发生前后的十天时间里,她频频发送预警信息,开展微信互动、实地指导,上班与同事一起,周末由先生陪着,没日没夜扑在指导救灾和人员安全上。该市新河镇蔡洋村杨杨家庭农场负责人陈连芬说:“零下7度的低温,我们的葡萄没被冻死,我们的人没有出事,都是徐老师的功劳。”
      从技术员到推广研究员,从中专学历到大学学历,一步一个脚印,无不表现出她的执着好学,她的踏实肯干,她的勤奋努力。近4年来,她因地制宜推广了葡萄、枇杷、猕猴桃、蓝莓、桃、柑橘等优良适栽品种12个,累计推广水果种植面积8万亩,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4000余万元,节约生产成本3190万元。
      美丽的田野,芬芳的果实,眼看着自己的心血转化成农民的收益,她的内心充满了再出发的澎湃动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