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顺县筱村镇的田野上,无论是赤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皮肤略显黝黑,上了一定年纪的农技员,奔波在稻田、蔬菜地里,指导农业技术,宣传惠农政策,了解农民想法,他就是泰顺县筱村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吴振我。今年已经52岁的吴振我,因长期奔走于田间地头,帮农民解决各种难题,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山区里的“老牛技术员”。
辛勤耕耘,三十年如一日
1986年,通过县里招考,吴振我成为一名基层农技干部,被分配到筱村镇工作。有一次,一位农民跑到镇农技站,说他的水稻病了。吴振我立刻到他的水稻田去察看,通过仔细诊断,找到了病害原因,并给出了防治方法。按照吴振我的方法,没过几天,该农民家水稻的病害问题就解决了。这是吴振我第一次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这次经历带给他前所未有的快乐。从那时起,他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民解决各类难题。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在农技推广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
(下转第10版)
(上接第9版)
筱村镇是一个山区农业大镇,为服务全镇农业生产,农忙时节,吴振我一天要跑上几十公里的乡村小路,晴天一身汗,雨天满身泥。他长期承担省级种子工程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建设,搞试验示范,做病虫测报,积极开展农业“两区”建设。筱村镇是省、市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和示范创建单位,作为项目负责人,吴振我为之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汗水。
三十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坚持指导农民应用新技术、传播农业知识、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把致富农民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常年在基层生产一线,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进行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深受当地农民群众好评。
用心破题,开拓统防统治新局面
2006年夏天,吴振我下村开展工作时,有一位老人家跟他说:“我老了,种田不大吃得消了,但又觉得田荒了太可惜,你们能不能想点法子帮助解决?特别是防治病虫这个难题。”
大家都知道,防病治虫是农业生产中劳动强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如果防治不及时,或者乱用药、错用药,经常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老人家的话让吴振我听在耳里,急在心里,萌生了推进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的念头。他把想法向镇领导、县农业局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领导的支持。这项工作,当时一无参考资料,二无样板可学,一开始有点无从下手。
吴振我只能组织站里的同志下村入户,调查试点地块,征询老百姓意见。意外的是,统一防治技术还没实施就受到不少村民的欢迎,但也有人质疑统防统治的效果,甚至有人劝说吴振我不要没事找事。
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先搞试点,等有了经验再推广。在他的直接推动下,筱村镇成立了泰顺县首家植保专业合作社,在该镇新楼、长洋等5个村组织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先行试点。动员的时候,吴振我好不容易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不想工作一开展,田间机器一响,事情又来了,吴振我当天就接了100多个电话。有农户直接质问: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打虫的,一个虫子也没死,以前我们自已打的时候,一喷就死,一打就见效。他耐心地跟他们解释说,合作社使用的是环境友好型农药,药效慢,但防治效果更好。过了几天,村民终于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吴振我就这样成了农民的“贴心人”。
2009年7月,温州市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现场会在筱村镇召开,筱村镇的工作经验与做法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广泛好评。2010年9月,受不利气候影响,泰顺县绝大多数没有实施统防统治的乡镇发生了稻瘟病和褐稻虱危害,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是“扬两优6”这个品种,基本绝收。而筱村镇由于实行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区域内的“扬两优6”品种却取得了丰收。2013年,温州市生态农业现场会在筱村镇召开,该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做法再次得到好评。
为民而谋,特色产业四面开花
筱村镇虽是农业大镇,但长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反复调研,1995年,吴振我决定利用筱村镇坡头村得天独厚的农田条件和莒江千亩蔬菜基地将被珊溪水库淹没的契机,引导农民种植大棚蔬菜。
经历了几年的摸索和研究试验,当村民们逐渐对大棚栽培茄子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信心的时候,1999年当地遭遇了一场特大冰冻,虽然采取了多套防冻保温措施,但大棚还是难以抵挡零下8℃的低温,坡头村的茄子大面积冻死。眼看自己的辛劳要付诸东流,农民们都傻眼了。
吴振我接到消息后,立即与站里的同事赶去察看。由于冰冻路面打滑,车不能行驶,他们就徒步前往坡头村。菜农们坐在田埂上向他哭诉:茄子昨天还是好的,一夜时间全部冻死,信用社的贷款怎么还?生活怎么过?吴振我一边安慰村民,一边仔细观察。经过仔细查看,茄子根部还是好的,他觉得,茄子再生能力强,如果采取一些措施,或许能挽回一些损失。于是,就立即向县里专家求助,指导农民采取了补救措施。由于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当年,坡头村的大棚茄子每亩还是获得了3000多元的纯收入。
到2001年,大棚蔬菜种植已辐射到筱村镇5个行政村,种植面积增至1150亩,实现产值920多万元,仅此一项就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500多元。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筱村镇积极建设蔬菜、粮油、茶叶、水果、林果等五大基地,年产值达3亿多元;通过指导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提升附加值,做大做强了一些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比如翁山的甘薯干、蔬菜产业,产值从原来的500多万元,做大到目前的2000多万元。
三十多年来,当初一起分配到筱村镇工作的同事,绝大部分走上了领导岗位,而吴振我却始终坚守在基层农技推广一线。为做好工作,他不知加了多少个班,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披星戴月,田野乡村,一年忙到头。每被问起这其中的得失,他总是乐呵呵地说,农技推广人的职责就是为农民服务,就是要扎根田里,就是要艰苦奋斗。他表示,年岁渐长,离开这个岗位的时间越来越近,但他将继续发挥“老牛”精神,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地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