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州市南湖区菱湖镇渔民的心中,他是不折不扣的“鱼博士”,是淡水鱼都的“领路人”。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农技员,他注重经验积累与科学技术结合,一门心思扑在养殖技术创新和养殖新模式推广上,连续多年被评为省渔业先进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优秀工作者,经年累月的付出得到了当地渔民的交口称赞。
渔民心中“及时雨”
菱湖镇是全国三大淡水鱼出产地之一。近年来,该镇大力弘扬湖鱼文化,拉长渔业产业链,全力打造“中国淡水渔都”新名片,作为淡水鱼都的渔业技术员,镇上的养殖户只要养鱼碰到难题,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沈学能。
2017年的江南夏季,高温肆虐,每天最高40℃的气温对养鱼户们来说是一种煎熬。“连续高温会导致养殖塘内水温升高,鱼的食欲下降,应控制饲料投喂量。还要适时增氧,预防蓝藻的暴发。”这些天,老沈冒着酷暑奔波在镇上的各个鱼塘,了解黑鱼等的生长情况,指导渔民高温期间养殖注意事项。
之所以一刻也不敢松懈,是因为老沈的心里始终忘不了4年前的那一幕,也是这样连续的高温天,该镇的黑鱼大面积暴发性死亡,养鱼户的求救声仿佛仍在耳畔。“学能师傅,快给想想办法吧,早晨起来,鱼塘里翻着肚皮的鱼成片成片,一天死几千条,损失已经20多万元了。”该镇永丰村养殖户老赵天蒙蒙亮就敲开了沈学能家的门,向他求助。“黑鱼生存最适宜的水温是16℃至3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容易导致黑鱼的不适应,造成病害。”看着永丰村、东河村道路两旁堆放着的没有来得及填埋处理的死鱼越来越多,沈学能又着急又自责。他以菱湖渔业协会的名义,邀请省淡水所、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水产专家进行会诊。专家们每次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到各家各户会诊,渔民们既感激,也心疼。
通过病鱼细菌分类和病毒试验,专家们最终找到了病害发生的原因,并开出了防治“药方”。“每天的死鱼要马上清理掉,以免水质被污染,影响活鱼生长,能够上市的黑鱼,把鱼塘抽干再打捞销售。”沈学能梳理出了5条技术应急措施和10条生产技术管理措施,迅速召集镇上的养殖户传授方法。死鱼渐渐少了,沈学能这才放下心来。
生态养殖领路人
“要做好惠农实事,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这是沈学能从事技术推广30多年来,心中一直牢记的话。放眼如今菱湖镇各村鱼塘,“水上种菜、水下养鱼”已经成了一大特色。“水的富营养化问题是我们的心病,沈师傅指导我们开展的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既能改善水环境,又能增加效益,而且看上去还美观。”养殖户老赵第一个响应沈学能的建议,开始生态养殖之路,收入也蒸蒸日上。
菱湖镇建丰村因养殖黑鱼而远近闻名,那里的黑鱼还有个响亮的牌子叫“黑旋风”。2013年因遭遇罕见高温,加上鱼苗放养密度过高,养殖户们损失惨重。之后,随着老沈主导的池塘微生物应用与生态环境修复、鱼菜共生等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建丰村的“黑旋风”又开始红火起来。
沈学能告诉笔者:“一个池塘、一个小屋、一位农民;蓄水、撒苗、投料,这是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养殖方式落后,鱼塘水质不过关,饲养的黑鱼也卖不上好价钱。同时,水产养殖一味追求高产不是长久之计,应该根据市场规模容量确定当年投苗密度、投料多少、产量高低。”
说起生态养殖给鱼塘带来的变化,养殖户包国良感触颇多。“虽然现在亩产降低了,但黑鱼的生长环境更好,死亡率明显下降。而且,老沈也会定期来给我们做技术指导,操作更规范,大伙儿积极性更高。”
现如今,这片2000多亩的省级标准化生态鱼塘水质清澈,正在争创省级特种水产主导产业示范区,还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2万余亩水塘走上生态养殖之路。
种养模式创新者
池中养鱼、池埂种桑,这种古老的“桑基鱼塘”种养模式在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美誉的南浔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养蚕业向外地转移,一种富有特色的“油基鱼塘”种养模式渐成气候。谈起“油基鱼塘”这个种养新模式,沈学能如数家珍。简单来说,“油基鱼塘”就是用油菜等作物取代原来的叶桑,在保持原有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在菱湖镇卢介庄,3000多亩的特种水产示范区里,黑鱼、黄颡鱼、加州鲈鱼、青鱼、花白鲢等鱼类和塘基上的油菜、芝麻的收益综合起来,去年总产值超过5500万元,除去各项生产成本,亩净利润6000-7000元。
“在菱湖,目前改造成油基鱼塘的规模型现代水产园区已经有4万多亩。”沈学能说,池塘养鱼,塘基上冬天种油菜、夏天种芝麻或黄豆的特色模式,是菱湖人的“自主创新”。鱼塘里的淤泥可以用作塘基作物的肥料,油菜籽被厂家收购,副产品则作为鱼的饲料。
据测算,相较于水田种植的油菜,塘基油菜的亩产量可增加40公斤左右,更能节约开沟排水的劳动和成本投入。在沈学能的推动下,油基鱼塘、鱼菜共生、稻田养鱼等综合种养模式已在当地越来越普遍。去年,他又引进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建立基地2个,开展养殖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
除了菱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渔业技术员,沈学能还是菱湖渔业协会秘书长。菱湖渔业协会是菱湖养鱼人的“娘家”,多年来,沈学能积极组织科技培训,推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变,帮助养殖户解决疑难问题。每次组织培训,他都会针对养殖户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技术辅导。去年,协会举办培训班15期、参训人数达到1250人次;组织专家认证、会诊5次;开展科技示范户党员活动2次、参加活动人员80多人次,使渔民们提高了养殖水平,开阔了思路,更新了观念。
在沈学能看来,作为一名基层渔业技术员,工作开展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这样才会有成效。近年来,通过渔业协会的多年普及教育,该镇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连续5年达到100%;全镇水产养殖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养殖户新技术培训和推广率达85%以上。
左二为沈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