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根断枝随水流,一生辉煌至此休。幸遇惜才痴雕客,枯木逢春再千秋”。今年61岁的湖州市长兴县太湖街道霞城村的朱志新,就是这样的一位“痴雕客”。
朱志新,从16岁起便同木艺打交道,做过老式的花雕床,也雕刻过塑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把废弃的树根修饰成一个动物,成了一幅立体的画,从此便迷上了根雕。”2010年,朱志新凭借着自己几十年的雕刻技艺,开始“转型”专注于根雕创作。
树根拿来之后,要先脱脂去皮,等树根干透以后,清理掉泥沙,露出自然纹理,再经过锯枝、定型、雕刻、打磨、喷漆、打蜡等步骤,一件根雕作品才算完成。虽然听上去很简单,但是创作加工过程十分辛苦,光打磨工序,就让朱志新不知道吃了多少粉末。
“天赋、想象力和原材料都很重要,但是创作,最难的还是构思。”朱志新说,一个枯掉的树根,在平常人眼中,也许只是个年代久远有形状的朽木而已。如何巧借其原本形态进行人为的升华,化腐朽为神奇,这需要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如今,朱志新对根雕几乎到了“入魔”程度。在得到一块好的树根后,就连吃饭、走路,甚至睡觉也在思考怎么去雕刻。“晚上躺床上了我都会惦记白天雕刻的作品,一想到有更好的点子或者是哪里需要精雕改进,就马上起来动手雕刻。”对朱志新来说,半夜起来雕刻是常有的事。
在创作过程中,朱志新力求作品完美的程度,只能用“严苛”一词来形容。也正是因为他的极致要求,他的作品才得到市场的认可,当地很多人都会花大价钱从全国各地运来树根,让朱志新在上面雕琢出不一样的花样。
在朱志新的根雕陈列厅内,细看他的作品,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木水草,或者是神仙凡人,都采用树根的天然形态和自然颜色,每幅作品都让人感到一种震撼和惊叹,勾起人们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向往。“我不仅是个手艺人,现在也应该算是个生意人,所以创作时,会考虑更多。比如会选择寓意比较好的梅兰竹菊、十二生肖、龙虎神龟等图案进行创作。”朱志新说,除了传统的雕刻外,他还将插花艺术运用到了根雕作品上,每一件作品上都可以放置鲜花,让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于一体。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朱志新的作品都没有名字,“一个朋友买了很多根雕的书给我,让我琢磨着把每个作品标上名字。”朱志新说,取了名字之后,他打算买一块空地,搭建一个展厅,将作品进行展览,“人老了,总想有点精神上的寄托,也想留下点什么。”
李世超 谭云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