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龙
作为安徽省合肥市首家公益性临工集散地,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由合肥市包河区政府投资兴建、包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同时委托一家民营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安徽巧渡阳光民生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管理。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临工提供临时性停歇场所,引导农民工、包工方“双入内”,改变之前的若干乱象。
农民工马路求职市场,在很多城市是一道“风景线”。但这样的劳务市场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农民工风餐露宿,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极易中暑;因人员集中,也会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一定影响;引发的街道脏乱差也不容小觑。
作为城市建设者,农民工的权益不能被忽视,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求职环境,也是城市管理者应担当的责任。合肥这家公益性临工集散中心的“三个精细”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一是精细化劝导。集散中心成立了专职劝导队伍,做好农民工“劝导入内”工作。二是精细化管理。集散中心从临工中遴选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临工头”,请他们来维护秩序;对前来招工的车辆加强管理,制止随意停放、在马路上拉人等乱象。三是精细化服务。除配备基本设施外,集散中心还建立了求职和招工档案,最大限度地实现用工信息对接。
当然,关爱农民工求职,相关的法律服务也需跟上。比如,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劳动用工法律知识普及,使广大农民工拥有维权的法律武器。此外,应加强常态化的专项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
公益性临工集散中心有利于纾解农民工求职难、维权难,各地应因地制宜推而广之。
来源:《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