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浙江种植业

我省水稻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季颖
  本报讯 九月的稻田,黄绿相间,黄灿灿、沉甸甸的稻穗预示着丰收在望。9月19日-21日,全省水稻产业绿色发展培训暨秋粮生产形势分析会在义乌召开,会议提出要推进水稻产业绿色发展,切实稳定粮食生产。
  受粮食价格、成本、资源环境等条件的约束,粮食产业面临发展瓶颈,亟需走绿色发展之路,适应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会议指出,推进水稻产业绿色发展,要重点把握好“四个关系”:一是把握好产量与产能的关系,要坚持水旱并举,着力在“稳水稻、扩旱粮,多种早稻、稳住晚稻”上下功夫;二是把握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大力推广应用绿色优质的水稻品种,提高优质良种覆盖率,推行秸秆还田、配方肥、商品有机肥、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从源头上确保优质绿色稻米供给;三是把握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以市场需求作为生产导向,推动我省粮食生产向优质化、安全化、品牌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四是把握好增产与增效的关系,以农业工业化发展和生态化生产理念为指导,推进水稻全产业链发展,农业资源集约经营和循环利用。
  会议分析认为,今年全省粮食生产总体态势良好,当前正值秋粮生长的关键时期,但仍存在气象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各地要切实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秋管秋收工作;二是抓好冬种生产,及早谋划冬种生产,及时做好冬种指导服务;三是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管护,扎实推进功能区提标改造工作;四是切实抓好扶持政策的落实,通过加大规模经营主体培育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把各项粮食扶持政策用足用好,真正发挥省级扶持政策的“四两拨千斤”作用;五是切实加强部门间合作,争取对粮食生产工作的更多支持。
  会上,各地交流了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及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和优质稻米绿色生产及产业化开发等方面的经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