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本报讯 全省新植1亿株珍贵树,是我省“十三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省政府办公厅去年专门为此印发了五年行动计划。本月,省长袁家军批示指出,要把新植1亿株珍贵树作为林业转型升级和大花园建设的重要抓手。那么这项行动实施1年多来进展如何呢?记者从省林业厅获悉,去年以来,全省已累计新植珍贵树4513万株,成活率保持在85%以上。
发展珍贵树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是藏富于民、藏富于地的德政工程。目前,我省森林覆盖率虽达到了61%,位于全国前茅,但森林质量不高、大树少、优质森林资源少。珍贵树种恰恰有着特殊的资源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据测算,有珍贵树种的林子保水能力比一般纯林高60%,珍贵树种的木材价格是普通木材的30倍左右。珍贵树种还是后备的古树名木,在我省现有的21万多株古树名木中就有三分之二是珍贵树种。
培育珍贵树,资金是保障。记者从省林业厅了解到,省里基本明确每年投入资金1.5亿元左右,用于珍贵彩色森林建设,包括对珍贵树种造林实行最高补助标准,新造林每亩补助1500元,补植造林每亩补助500元。另据了解,民间资本对发展珍贵树种热情也很高,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民间资本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已有18.7亿元。
发展珍贵树,树种是关键。省林业厅重点选择了南方红豆杉、红豆树、浙江楠、紫楠、降香黄檀、香榧、银杏等77种适合我省培育的珍贵树种,其中多数是乡土树种。
为落实珍贵树种五年行动计划,去年以来,我省全面实施赠苗造林、基地建设、补植培育、“四旁”植树、发展示范五大行动,重点在荒山荒地、采伐火烧迹地、枯死松树清理皆伐地块,建设一批高标准珍贵树种发展基地,现已建成14.2万亩;结合平原绿化、“四边”绿化、“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在城市公园、城镇周边、通道沿线、农田林网、村庄绿化等区域新植珍贵树1709.7万株;选择有培养前途的珍贵树种为目标树,采取综合抚育措施,累计改造林木50.3万亩。此外,全省已建成示范林213片、示范村193个、示范单位187个,其中建德等18个示范单位新植珍贵树1538万株,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