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浙江林业

记录历史 承载文化

浙江持续发力保护古树名木

  □本报记者 曹丽娟
  本报讯 古树名木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记录着历史变迁,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生态、经济、文化和科研价值。从去年公开征集古树名木LOGO、印发古树名木保护五年行动方案,到今年开展古树名木统一挂牌工作、最近出台古树名木保护办法,我省持续发力保护古树名木。
  记者从省林业厅了解到,我省现有古树名木218382株,其中散生古树名木76793株、古树群141589株。在这些古树名木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6149株、二级保护古树28450株、三级保护古树183611株,名木172株。
  这些古树名木分布于全省11个设区市,其中城市6111株、农村194491株、自然保护区9455株、森林公园8325株。
  去年10月印发的《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五年行动方案》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两年时间组织实施新一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和鉴定工作,并实施科学保护。根据《方案》要求,目前挂牌保护、专项保护等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据悉,自今年年初开始,我省古树名木在全国率先拥有了自己专属的“形象标识”,在此基础上,古树名木单株铭牌和古树群铭牌都有了统一式样。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今年开始,在完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我省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时间、统一范围、统一装置古树名木铭牌,并要求在两年内完成,过去已挂的牌一律清除。铭牌内容包含标识、学名、树龄、编号、简介、二维码、挂牌单位和挂牌时间。
  在具体挂牌过程中,对分布在公园、景区、城镇、村庄、单位、庙宇等人员活动频繁区域的古树名木实行实体挂牌;对分布在高山、远山等人员活动稀少区域的古树名木,在古树名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虚拟挂牌。属古树群的还要挂群牌。
  现阶段,26个普查完成地区已开启古树名木挂牌和标志设置工作,新挂牌6775个、设置保护标志等4099个。
  在开展挂牌保护的同时,实施专项保护。由于古树名木的树龄、树种、生长环境不一样,救治和保护要讲究“对症下药”,实行“一树一策”。目前,我省已成立了包括土壤、防雷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针对不同的古树名木进行综合“会诊”,开出不同的“药方”,予以救护。自2016年以来,全省共投入保护资金上亿元,通过采取树体防腐、填充和修补,排除妨碍和围栏保护,土壤通气,复壮管理,树体支撑和加固处理,病虫防治和树枝修剪等保护技术措施,对4600多株古树名木开展了救治性保护,平均花在每株树上的救治费用达到2.5万元。
  通过综合施策,一些原本树体欠佳的古树和名木逐渐恢复了生机。如磐安大岭头村属一级保护的南方红豆杉、杭州萧山河上镇凤坞村的银杏等,通过设置通气孔,现在生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嘉兴秀洲的古栉树、景宁的全国柳杉王、淳安金峰乡的古枫香等通过复壮管理恢复了长势。
  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的实施(相关内容详见今日B2版),公众保护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增强,我省21万多株古树名木将长得更加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