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以技术立身 靠细节取胜

小小海沙蚕这样变身“软黄金”

  •   10月的午后,秋高气爽,在临海市上盘镇白沙村的滩涂区一眼望去,用水泥围起的一个个格子状的泥池整齐地排列着,不时有白鹭在池边落脚……蓝天、黑泥、白鹭,随手一拍都是风景。
      与这安静的画面相对应的是泥池中忙碌的身影。工人们带着斗笠,穿着筒靴,3人一组,正熟练地从泥里挖出一条条红色的软体动物,随后快速地扔进一旁的大盆里。
      这貌不惊人的“小东西”名叫海沙蚕,对于生活在海边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是鱼虾蟹的优质饵料和钓饵,被称为“万能钓饵”,在韩国、日本、欧美等地十分畅销,村民们将它称为“软黄金”。“在旺季,一个月的出口量达到2000多箱。”项建伟是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去年,他和卢俊、赵伟林、陈海华3人一起转行当起了“新农人”,推行高效养殖海沙蚕技术,如今,养殖效益开始显现。
    看好市场,4人合伙养殖海沙蚕
      项建伟和他的三位小伙伴,3个“80后”,1个“90后”。
      新兴产业是众多年轻人创业选择的方向,他们4个年轻人为什么选择当“新农人”?
      对于这个疑问,卢俊的回答十分简单:“看好这个市场,想着拼一把。”
      据了解,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省沿海滩涂盛产沙蚕,后因滩涂围垦致生态破坏等原因,海沙蚕的自然种群资源衰退,产量剧减。但市场需求仍在,人工养殖海沙蚕成为了众多养殖户“掘金”的途径。“正好我们身边也有养殖海沙蚕的养殖户,对于海沙蚕的市场有所了解,几个人一合计,觉得可以试试看,创业便开始了。”卢俊说。说干就干。2016年,几个人便开始寻找场地、建设养殖场、铺苗……短短几个月时间,一个颇具规模的养殖场便运作了起来,临海市森海水产有限公司随之成立。目前,该公司养殖基地有海沙蚕养殖池240亩、净化池16亩,配备管理房、制冰库、保鲜冷库等配套设施,以养殖红沙蚕、青沙蚕为主。
    高效养殖,淡季也能保持供货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持有竞争力?这是所有创业者都必须解决的难题,项建伟等人的做法是采用新型生产管理模式,以标准化、科技化、集约化、生态化的方式进行高效养殖。“7月至10月是海沙蚕销售旺季,需求量大,而淡季客户对质量要求更高,很多小型养殖户会放弃供货。”项建伟说,他们通过高效养殖,在淡季期间也能够保持一定的出货量,从而能与客户长期合作。
      这一优势如何实现?有着10多年养殖经验的赵伟林为养殖场提供技术支持,他告诉笔者,养殖场共分为5个区,每个区采用不同的技术养殖,控制海沙蚕的生长速度,5个区的收获时间均不一样,以此来拉长收获期,使一年四季均有高品质的海沙蚕供应。“实现高效养殖的重点在于细节。”赵伟林介绍,在培育幼苗时,对温度、海水盐度、纯净度、水质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海沙蚕生长在海泥里,平时所食是养对虾的通用饲料,对温度格外敏感,在养殖密度、温度等方面都需要按照不同规格、不同生长阶段进行差异化控制。
      运行一年,这一套高效养殖模式已为“森海水产”取得了竞争优势,在旺季,养殖场的出货量大约在每天1000至1500公斤左右;在淡季,每天也能保持500公斤左右的出货量。
      此外,海沙蚕收获后,需经过清洗、暂养、挑选、分级、控水、称重、复检、包装等多道工序,尤其在加工用水的卤度控制、加工车间的温度控制、暂存库的温度控制、挑选环节的控制以及控水的时间、垫材、成品包装等环节,他们同样从细节入手,严格把控,以确保沙蚕产品的质量。
    拓展市场,挖掘更多的合作伙伴
      “目前我们的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采取出口代销为主、内地直销为辅的营销模式,向固定合作伙伴供货赢得口碑,销往国内外市场,出口量稳定增长。”项建伟介绍。
      稳定的市场不仅让养殖基地获益,也给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在养殖场里,除各类技术人员和养殖人员外,短期临时工约有50名,在旺季时,短期临时工达到近百人。“附近的村民只要有空,经过指导培训,都可以到养殖基地来打工。”
      对于海沙蚕的市场前景,项建伟等人有着乐观的态度。据介绍,近几年,海沙蚕作为“万能饵料”,越来越受海钓者的喜爱,市场需求在逐年扩大。此外,海沙蚕蛋白质含量高达68%,是鱼虾蟹的理想“营养品”,一些海洋生物在排卵期吃沙蚕有利于加大排卵量,提高卵的孵化率,不少海鲜养殖场也是他们的潜在客户。不断开拓市场,是“森海水产”持续成长的关键。“我们还在起步阶段,目前主要依赖委托代理方出口到国外市场。今后,我们除了与代理方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外,还要挖掘更多的合作伙伴,进一步扩宽销售途径。”项建伟介绍,接下来,他们将在开拓市场上下功夫,尝试对接国内海钓市场。
    陈亮亮
    项建伟他们正在查看海沙蚕质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