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农企

“海通”200种料理直供全球食品“大牌”

  中国市场上卖到三四十块钱一个球的冰淇淋,是不是嫌贵?可你大概不知道,这款冰淇淋核心配方掌握在慈溪食品企业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手中。
  这样牛逼的事在“海通”并不是个案。市场上热销的不少速食汤原料就是“海通”闻名的“蔬菜包”,印着洋文的果酱、打着名牌的面条……历数下来,全球20余个食品界大牌都跟“海通”有合作,说“海通”是“美食界”的“幕后大佬”并不为过。
  大佬的“养成路”挺漫长,“海通”一走就是30多年。1985年,创建之初的“海通”用最单纯的姿态走进市场。“那时候,我们没有技术,也没有资本,只能借力使力,和日本进行补偿贸易。”宁波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的姚利权回忆道。
  所谓补偿贸易,就是在和其他国家贸易时,借别人家的机器,借别人家的技术,产出的东西提供给卖方,作为偿还机器、技术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别人需要什么产品,我们就生产什么。”姚利权说,当时日本市场对冷冻蔬菜的需求量很大,以生产冷冻蔬菜起家的“海通”不甘受制于人,赚到第一桶金后,便开始求变,自己买设备,开发自己的产品。
  一开始研发能力不够,就“借鸡生蛋”。姚利权说,那时企业每隔一段时间便会送一批研发人员出国考察市场,了解新技术和新设备。到了2003年,“海通”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实验室才正式组建,每年企业拿出销售额的5%投入产品研发,精品不断。也正是这一招棋让“海通”开始一步步俘获大牌企业的芳心。
  就拿冰淇淋来说。冰淇淋的口感讲究纯正,唇齿留香,为了能够得到高端冰淇淋的供货权,“海通”花很长时间研究冰淇淋,不断对比、调配方,光经费就投入3000多万元,终于研发出可以PK国际档次口感的冰淇淋。“模拟口感并不是我们胜出的唯一砝码,我们当时更想做的是,调配出最适合中国人偏好的冰淇淋。”姚利权说,为此他们派出了一大帮研发和销售人员穿梭在上海的角角落落,第一时间收集社会各种人群的口味需求,最终这款有品质、接地气的冰淇淋被一些国际食品品牌看中,去年,“海通”仅冰淇淋销售额就达到几千万元。“海通”是以冷冻蔬菜起家的,可如今再要问海通是生产什么的,似乎已经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了。在“海通”的样品展示厅里,冰淇淋、洋快餐、饮料、零食等各种食品琳琅满目,有七大系列200多个种类,如果你是个吃货,那就意味着你生活中的角角落落都渗透了“海通”的影子。
  如今,“海通”每年还要开发出几十种新品,光这张“新品单”便是许多食品界大牌企业争抢的对象,一早就被某些品牌盯上了,“海通”的销售额也因此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企业的生产工厂还扩张到慈溪、余姚、宁海以及上海、江苏徐州、湖北宜昌等6个地方,年产值12亿元。 未醒 张金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