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如丝,白如玉,入口滑糯,香味纯正,纯手工拉制的垂面配上各种美味的海鲜,一口就是记忆里的老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台州垂面(温岭、仙居人叫索面),在临海的白水洋、大石,三门亭旁,天台灵溪,温岭松门,仙居横溪都小有名气。垂面制作对气温要求严苛,制作垂面要选择温度较低的日子。按照传统的做法,只有每年的秋季到次年的暮春这半年里能制作垂面。
这个时节如果去临海山下村,就能看到不少人家门口挂着垂面,丝丝垂面晾在竹子上,风吹过,细若发丝的面条轻盈摇摆,像被拨动的琴弦,在阳光下白到晃眼,如同从天散落的银丝,充满了奇幻动人的美感。
凌晨两点多钟,正是睡梦正酣的好时候,山下村被浓浓夜色笼罩着,沉睡中的整个村庄静谧而美好。临近三点钟,几幢民房的几个房间亮起了灯,56岁的胡彩云穿好衣服,来到一楼的制面房里开始做面。
胡彩云有几十年制作垂面的经验了,最初是给婆婆打下手。过去,在这一带,妇女只有会做垂面才被视为好媳妇。当家媳妇要跟婆婆学过两三年,才会独立操作。
垂面原材料很简单,就面粉和盐,工艺也简单,但是过程可不简单,和面、盘面、上面、抻面、出面、开面、晒面、收面……每个步骤都能觅见前人积攒的技巧。
制作垂面头一重要的是盐,盐的比例非常讲究,放多了粉条会断,放少了粉条不成型。胡彩云说,加盐要根据天气,冷的时候少加一点,热的时候要多加一点。能掌握好这一点,一般就不成问题了。这些都是技术和经验,是老手艺的精华所在。
揉制完成的面团需要放在桶里,醒两个小时左右。
面条醒完,就该抻大条了。胡彩云将醒好的面团放在1.5米×1.2米的案板上,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圆饼状,再用刀沿着大圆圈切成3厘米宽的条子,旁边开一个口子,圆盘状的粉团子就变成一根又粗又长的面条。
上面像极了纺线,一条条粗粗的面团垂挂在细细的竹棒上,慢慢拉伸,渐渐拉长,一放一提之间面条逐渐粗细均匀,行内人将这个步骤称为“上面条”。胡彩云说,10斤面粉绕完16串这样的竹串子,共要30分钟。
上完面,面条挂在面箱里还得再醒一次,随后取出,固定一根竹筷,再次拉长,这也是第三次抻面。此时面条已经很细,不过,拉完的面条还在要另一个面箱里再醒一次。
“时间到了,该挂面了。”胡彩云将醒了四次的面条挂在一个高达3米左右的架子上,并且不停地将下面一端的竹筷子往下拉,面条就不断地往下垂。“面条揉得粗拉得就粗,施力要均匀,如果太猛,面条会断。”说罢,胡彩云已经将面条拉到最底端,每根面条足有2.8米。这还没有结束,挂好的面此时还有粘连,需要两根长筷子插入来“开面”。“开面有讲究,如果太早开了还会粘回去,太晚,垂面干了则不能开,容易断。”
到了这步,筷子粗细的面条已经细如发丝,“拔面助长”的制作过程便也结束。
太阳底下,一排排长长细细的垂面像轻纱,像玉丝,像一帘幽梦。手艺人把一道普通的面食做成了艺术。随后,还要不断查看,由于此时面条太细,若是风太大,就会直接被吹断。
胡彩云说,冬至前后,是晒面最好的日子。凛冽而干燥的北风,迅速又不动声色地带走水分,古老而又朴实的手工制作既保留了面团独有的柔软,又增加了韧性。手工垂面的制作过程,一直到下午四点钟左右才结束。经过一天的晾晒,就可以收面了。白水洋的垂面通常出不了白水洋就卖完了,有人要买,得托熟人带才能买得到。
现在,每到秋冬季节,台州农村依然可见妇女赶做垂面的忙碌场景。白色的垂面挂满了村前院后,场面堪称一景。
垂面不仅是果腹的美味,更是淳朴的礼物。台州许多地方订婚,会附带几十斤垂面,寓意夫妻美满。
一份简简单单的美食,赋予了祝福就不简单了。
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