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在《北京日报》撰文说,根据最近提倡的新结构经济学,把目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内产业分成五种类型:第一种是追赶型产业,第二种是领先型产业,第三种是转进型产业(指过去中国领先,但后来由于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而领先地位不复存在的产业),第四种是弯道超车型产业(这类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主要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产品和技术的周期短),第五种是国防安全和战略型新兴产业(这类产业的创新方式与弯道超车型产业的方式正好相反,它虽然也需要高的人力资本,但研发周期特别长,需要10年甚至20年,也需要大量的金融和物质资本投入)。
不同的产业应该用不同的创新方式,才能够得到最高的效率。追赶型产业的创新主要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领先型、弯道超车型和国防安全及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创新主要靠自主研发。转进型的创新方式,可以是进入附加价值高的微笑曲线两端,包括经营品牌、产品设计、营销渠道管理等,需要产品研发或管理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把失掉比较优势的生产部分转移到国内或者海外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去生产,这需要根据产地的情况进行管理的创新。
在创新过程当中,还要考虑到一些新的平台技术,例如,智能生产方式以及互联网提供的机会,绿色的技术必须贯穿整个过程。
乡村治理法治为本
作者潘怀平在《光明日报》撰文说,法治建设的根基在基层、薄弱区域在乡村。建设法治乡村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而以法治保障乡村有效治理,正成为夯实基层基础的固本良策。
建设法治乡村,完善立法是关键。必须从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出发,做好立法调研和充分论证,使立法准确反映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兼顾与协调利益关系,真正做到以良法引领和规范乡村有序发展。
建设法治乡村,维护农民权益是根本。彻底消除乡村“法律盲区”,让法律在乡村家喻户晓、有效实施。平等对待村民权利,及时清理违背法律的村规民约。积极维护村民权益,依法撤销违反村集体和村民利益的行为或者决定。优化普法机制,将法律文本“交”给农民转换为将法律知识“教”给农民,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和维权能力。
建设法治乡村,移风易俗是基础。法律的有效治理不仅要使社会群体受到约束或者规制,而且要使全社会移风易俗、全民信仰法律,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基础。所以,培育法治文化,是巩固乡村有效治理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