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农企

诸暨“街新泉润农业”

文化“菇娘”增效益

  □本报记者 唐豪 文/摄
  3月28日,前来参观、采摘的团队正在诸暨市街新泉润农业有限公司的白木耳种植基地内采摘、购买白木耳。
“白木耳营养这么丰富,难怪叫‘民间燕窝’!”“香菇品质好坏原来是这么辨别的!”“没想到灵芝的功效居然有这么多!”3月28日上午,位于诸暨市街亭镇新胜村的诸暨市街新泉润农业有限公司的菇业科普文化馆内人头攒动,来自市区一家企业的65名员工一边参观各类菇的种植历史、营养成分、功效等科普知识,一边发出阵阵惊叹声。“我们从事的就是健康、养生行业,在这了解到了菇类的各种功效和文化,收获颇丰。”参观团队中的许平儿边忙着采摘菌棒上的白木耳,一边对记者说。像这样的参观团队,街新泉润农业有限公司几乎每个月都要接待好几批。“下午3点还有一批参观团队过来。”公司负责人周晓武说。
  据介绍,菇业科普文化馆是2016年周晓武投资60余万元建设而成的。在此之前,该公司每年生产的50万公斤食用菌几乎都以市场批发、外贸出口为主要销售渠道,价格低廉、效益不高,而且许多批发商对于食用菌运输、保鲜等手段不甚了解,导致部分卖到消费者手中的食用菌品质变差。“当时建这个科普馆,一方面是让消费者对食用菌的品质、营养成分有更深的了解,另一方面就是想让批发商了解食用菌的保鲜方式,”周晓武对记者说,“之后发展起来的休闲、采摘游是意外之喜。”据统计,2017年,周晓武的菇业科普文化馆就接待了参观、采摘的游客共计3万人次。
  随着科普文化馆接待的游客越来越多,对采摘食用菌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周晓武兴建了几个恒温大棚,以工厂化立体栽培模式种植食用菌,使食用菌生产周年化,保证游客在任何时间都能采摘、品尝到最新鲜的食用菌。“两年前建科普文化馆,许多同行说我是傻子,”周晓武说,“现在我靠着这个‘傻’行动,实现了产业的进一步融合,效益非常可观。”尝到了文化“菇娘”带来的甜头,今年,周晓武准备再投资200万元兴建智慧农业食用菌工厂化周年生产,在稳质稳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壮大科普、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生态绿色菇业。“接下来,我们还将在周边城市的大中超市开设食用菌干鲜直销专柜,打造公司自主品牌,进一步将文化菇业发展壮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