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农企

回归传统农耕 自然农法种菜

“土到底”成“锄禾农业”卖点

  错落有致的梯田里,新割的油菜晾晒在地上,空心菜绿了,蚕豆、四季豆结荚了,就连田埂边的黄花菜也要开花了。日前,笔者来到龙游县沐尘乡社里村,爬上海拔300多米的高山,只见潺潺的山泉水沿着长长的自制“竹竿管道”缓缓地流入旁边的水缸里,泥土的芬芳与咸香的笋干味弥漫在空气里,五六个村民正低头种菜、浇水,远处低矮的黄泥房躲在毛竹林里,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田园景观。“这就是公司的生态菜园,杭州不少人已经吃上‘锄禾’的蔬菜了。”沿着木扶手,走进梯田,杭州锄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凌小飞介绍,脚下的路铺上木条子,一是为了美观,二是方便游客。“水泥筑路比较省事省钱,但是破坏了自然美感。我们基地要的是自然,是回归传统农耕,做自然农法的践行者,就连前面的观景台,也是木条子搭建的。”
  凌小飞是龙游县湖镇溪底杜村人,做了十几年食品批发生意,年营业额达1000万元。“做食品生意多年,我更加体会到食品安全的重要。”2014年底,做完最后一单食品批发生意,凌小飞决定到深山搞生态农业。
  2016年,他和一名朋友合资,成立了杭州锄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里空气清新,自然环境良好,采用自然农法,要的就是这样的地方。”他们先后到过开化和遂昌等地考察,最后相中了社里村仁峰自然村的高山梯田。“社里村有乡村休闲游基础,知名度较高,再加上好环境,自然成了不二之选。”
  “锄禾农业”走的是原生态的农业种管模式,定位非常明确:走高端路线。“公司目前种植面积在60亩左右。”2016年9月,“锄禾农业”聘请了村庄附近的20余位老农做园丁,根据季节陆续种上了萝卜、青菜、韭菜等蔬菜。“我们要‘土’到底。”凌小飞说,“土”就是“锄禾农业”的卖点。他用稻草搭建起凉棚,用水缸盛泉水,浇水用的是老式的木桶,治虫不用农药,锄草靠人工。
  这里只种应季蔬菜,所以看不到大棚;种菜只用土方法,所以也没有现代化的农具。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附近村民,使他们能渐渐接受并将其运用到耕种中,倡导更多的人生活在“自然农法”里。
  “2016年解决种出蔬菜的问题,2017年解决种出高品质、提高产量的问题,今年重在推广销售蔬菜。”凌小飞说,基地的蔬菜瓜果大部分是直接配送到杭州地区的。一份菜一盘的量,用纸袋包装好,每份20元……不仅如此,装菜用的纸袋、箱子和冰袋,配送员都会上门来回收。“基地是杭州、上海等城市高端消费人群的菜篮子,一个月就卖了十几万元。”
  “公司团队在杭州一些高端社区做营销,我们现在正在扩建基地。”凌小飞说,去年,“锄禾农业”在陕西建了100亩樱桃基地,又在哈尔滨建了260亩东北大米基地,下一步,计划建个杨梅基地。
  既卖生态农产品,还要卖风景。在社里村,仁峰自然村因村民下山脱贫,留下一片空的黄泥房。凌小飞计划租黄泥房做精品民宿“锄禾居”。“其中一幢打造成特色精品民宿,其他几幢以认购方式由会员做。”凌小飞的经营理念很新颖。“计划每年发展30名会员,会员费就是订购蔬菜和住民宿的费用。”他坦言,“锄禾农业”针对的是高端消费人群,对此他很有信心,能把这里建成一个新家园,与自然一道成长、分享快乐。
胡宗仁 求张锋 郑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