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又叫“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古时候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就是用精巧庄严的灯具祭祀神祇;而在人烟浓滚的市井,店铺林立张灯结彩,借灯火招揽生意;庶民百姓则是手提彩灯,以灯之精巧竞相游乐嬉戏。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硖石灯彩的制作材料从竹木纸张衍生到绫绢、玉佩、贝壳等;工艺也融合了彩扎、刺绣、雕刻,更吸收了剪纸、书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作为装点。延续至今的海宁硖石灯彩,成为海宁除潮水文化、文化名人之外的又一“金名片”。胡金龙作为海宁硖石灯彩传承人,目前已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为海宁第六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不专心、不专艺做不了灯彩
胡金龙做灯彩其实属于半路出家。1980年,当时的胡金龙还是海宁一家水泥厂的厂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闯入了硖石灯彩的“艺术之门”。胡金龙找到了著名的老一辈灯彩艺人孙惟君,并拜了孙惟君为师。
胡金龙独立制作的第一盏灯,就是后来成名的“采莲船”灯。从采购材料,到构思设计,全由胡金龙一人张罗。“白天工作没时间,就利用晚上,每天不到夜里10点不歇工。”
硖石灯彩有拗、扎、结、裱、刻、画、针、糊“八字技法”。观看过灯彩师的制灯过程后,方知何为匠人、匠心。“徒弟们会的可不止单单一个步骤,从拗型、刻画到成品都要游刃有余,另外还得有画画、书法的功底,从拜师学艺到能够独立完成一盏灯彩,起码得钻研五年。”胡金龙说。“不过现在徒弟们都有分工,这样才能学精学好。就像‘针’这个步骤,利用针在纸上打孔作画,包括排针、勾针、花针、乱针、破花针、补针等不同的针法微刻精雕,针刺密度要达到平均每平方厘米十八至三十二孔,一件好的针孔作品只有达到数百万个针孔,才能在灯光的映照下产生不可思议的美感。”
胡金龙从事硖石灯彩制作将近40年,他说硖石灯彩有三大文化特征,第一个文化特征就是因物象形,千姿百态,硖石灯彩每一件作品都有它原型的存在;第二大文化特征就是轻罗万眼,玲珑剔透,历史上好多诗人都是用这个词语来描述硖石灯彩的美丽;第三大文化特征是富有文采,雅俗共赏,硖石灯彩的每一盏灯都有它的文化内涵,也就是一件作品一个故事。
硖石灯彩的针刺和别人不同,核心技艺是针刺、绘画、刀刻,三者结合的灯片制作技艺,全世界独一无二。
灯彩传承需要创新
在胡金龙不大的工作室里,零零散散地堆放着灯彩制作的材料与各种半成品。“一副有型的骨架是决定灯彩好坏的基础,这样的‘拗’全靠灯彩师多年经验掌控,稍有变形就难以装配、连接。胡金龙说,曾经因为一个架子做得不好看,在先生孙惟君的叮嘱下反复做了四次直到先生满意,所以胡金龙现在带徒弟也是这样,对学生要求高,不行就是不行。
胡金龙业余灯彩团队搬家好几次,每次都是非常艰难,在艰难的时候他好几次想放弃,但是又放不下,因为他曾在先生孙惟君临终前许下了一个承诺,他一定会做好硖石灯彩的传承,一定会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胡金龙说,历史上硖石灯彩多是家族传承,上一代做灯传给下一代去做,只有灯会活动的时候才有机会去学。现在和以前不一样,现在硖石灯彩传承必须有个平台,有了企业平台以后,专业做灯彩,专业带徒弟,这样才能真正带出高水平的学生。
传承过程中要考虑市场,要根据时代的需要,比如现在一些大型的作品,只适用于博物馆、展览馆去展示,但是买卖大型作品很困难,市场需求又不大,不能作为产品去销售,所以必须创新。现在做些大家都能接受的,都喜欢的作品,比如花瓶灯、茶壶灯之类的样式,但是我们核心技艺不变,硖石灯彩八大技法也不能变。
胡金龙表示,现在他的学生有的手艺已经学得很好了,也有的已经成为嘉兴市级的传承人,他真的很希望他们在传承过程中,能做得比老一辈更好更优秀,希望他们在这一代技艺也不要断,让硖石灯彩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是胡金龙的愿望。
吴颖倩 张平/文 汪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