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这门艺术在北方很被重视,但在我们南方,却显得有些没落。”家住绍兴市越城区美东新村的绍兴大书市级非遗传承人张学章说起这门曾“火”遍绍兴大街小巷的“热门艺术”——绍兴大书时,感慨年轻一辈知之甚少。
“中国评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东汉,现在可分为南北两派。长江以北是北派,叫评书;长江以南是南派,叫评话。而我们绍兴大书就是南派中的一支分流。”张学章说,绍兴大书是用地地道道的绍兴方言来讲述历史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是长久以来绍兴大书艺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一门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加工,使得这门艺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一时。
1962年,绍兴曲艺家协会为了保护民间艺术,特别招收了一批年轻学员学习地方曲艺,当时年仅17岁的张学章就是其中一员。“那个时期是绍兴大书最为鼎盛的时期,我们几个学员跟着曲艺团到各地乡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巡回演出,每次演出底下都坐满了观众,大家鼓掌、叫好,现场气氛那叫一个热烈啊。”回想起绍兴大书的“光辉岁月”,张学章显得有些激动。
张学章的师傅是绍兴著名评书艺术家章志华先生。在学艺期间,他跟着师傅一边表演一边学习,领略过绍兴评书大家的风采,也感受过优秀评书表演带给观众的喜悦和满足,那段时期的所见所闻,坚定了张学章传承和弘扬绍兴大书的决心。
在张学章看来,绍兴大书的传承意义十分深远。“绍兴大书的内容涉及历史、典故、民间传奇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能带着老百姓了解历史、领悟人生。”
一把折扇、一块醒木。张学章说,现在,在一些重要的特约表演上,他还会带着它们去一展绍兴大书的风采。“前段时间,我在品臻楼里讲了一次绍兴大书。让我感动的是,当时有一位观众在表演结束后找到我,向我深深鞠了一躬,说他很久没有听到这么精彩的说书表演了。”
用心听书的人听出了敬意,用心说书的人却开始担忧起绍兴大书的未来。经历了曲艺团体的解体、老艺人们相继离世或退出舞台等困境,绍兴大书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据我所知,目前还在进行绍兴大书表演的年轻演员只有两位,这种绍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不应该就这样被埋没,我们需要把它保护起来,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它、喜欢它。”
为了做好传承工作,张学章做出了不少努力。2006年,他带着作品《三国》走上荧屏,成了在电视上说南派评书的“第一人”。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和整理,梳理出近5万字的《三国演义》和近30万字的《金台三打少林寺》话本。在进一步细化和整合后,2017年上半年,包括《勾践困守会稽城》《晏平仲二桃杀三士》《黑狼国黑风逞凶》在内的20篇大书原稿终于整理成册,近10万字的《绍兴大书》基本完成。“我希望能有单位或个人来帮助我出版这本书,让绍兴大书能够传承下去,不要绝迹。”除了这个心愿,这位传承人还希望,能够从故事员中选出人才进行培训,为绍兴大书培养“新生力量”,“如果有一天,人们也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绍兴大书》栏目,对于传承人来说,将会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 徐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