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三年内,我国鲫鱼养殖品种将全面更新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公布,继“中科3号”之后,中科院院士、该所研究员桂建芳科研团队利用分子模块技术设计培育出高产可持续的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是非常适宜全国范围推广养殖的新品种,日前农业农村部已经公告,未来3年将覆盖全国,实现鲫鱼养殖品种全面更新换代。
  桂建芳院士表示,相比“中科3号”,异育银鲫“中科5号”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首先,它能够在低蛋白的饵料系数下,即投喂低蛋白(27%)低鱼粉(5%)含量饲料时一龄鱼的生长速度平均比“中科3号”提高18%;第二个优势是抗病能力较强,感染鲫疱疹病毒时存活率平均提高12%;养殖过程中对体表粘孢子虫病有一定的抗性,成活率平均提高20%。此外,“中科5号”6月龄和18月龄时肌间骨(俗称鱼刺)总数分别减少9.47%和4.45%,更便于食用。
  2014-2017年,异育银鲫“中科5号”在湖北黄石、江苏南京等地开展生产性对比实验和中间试验。4年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较本地的异育银鲫品种还是异育银鲫“中科3号”,“中科5号”生长均快20%以上,成活率高20%以上,增产效果明显。另外“中科5号”还提升了浮游层,呈现出易垂钓的特点,养殖“中科5号”无疑会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效益,同时减缓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压力,是非常适宜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的新品种。
  目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已与广东海大集团、黄石市富尔水产苗种公司等开展合作,大规模生产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苗,未来三年新品种将覆盖全国主养区。
  (据中国农业新闻网 郑惊鸿/文 2018年6月9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