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浙江是习近平“三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三农”思想,庆祝建党97周年,本报将陆续派出由党员领衔的采编小分队,赴相关村镇实地学访习近平“三农”思想。从本期开始,本报开出“习近平‘三农’思想学访之旅”专栏,将陆续推出小分队的采访见闻和思考。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李军 杨凌紫
曾经灰尘满天飞的矿区村,如今变成了绿水青山的花园村,老百姓更加富裕,这就是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带来这种蝶变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7月5日,记者再次来到余村,实地再访“两山”理论“点石成金”的无穷奥妙。
雨后的余村空气格外清新,四周青山连绵,山脚下成片的向日葵“笑盈盈”地看着这片美丽的土地。干净的村道上人来人往,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旅游团一波又一波。尤其是在余村两山会址公园,在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前,拍个纪念照都要排好一会儿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安吉县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村民的收入还不错,但环境破坏也让村里人吃够了苦头。”回忆往事,余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主任俞小平很是感慨。他告诉记者,为改善村庄环境,2003年起,余村开始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许多村民一下子失去了工作和收入。
俞小平说,当时村民们转产转业的方向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依托村里的毛竹资源,办竹制品加工小作坊,一个是开办农家乐。“一开始,村里环境不好,几家农家乐虽然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办起来了,但人气不旺,效益远没有小作坊好。大家对这条路一直举棋不定,心里没底。”“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村里考察,我们村支书汇报了村里关停矿山和水泥厂,但村级经济和百姓收入下滑的情况。习近平肯定了我们的做法,也听出了我们的担心,明确跟我们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俞小平说,省委书记的话,给了他们极大的鼓舞,真的就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至此,豁然开朗的余村人,在“两山”理念引领下,坚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2013年,余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休闲观光、农家乐等生态产业已经开始颠覆性地超越竹制品加工等小作坊。村里看到时机成熟,开始关停所有低小散加工作坊。
“这是我们向绿色生态发展转变发起的总攻。我们不但要关停所有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小作坊,还修订了村规民约,在全县率先禁放烟花爆竹,生活垃圾不但做到了分类,还实现了不落地。”俞小平说,这些工作,村民们的支持率都非常高,这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入到全体村民的内心深处。
“春林山庄”开办于2005年5月,是余村最早开办的农家乐之一。“当时我还是入党积极分子,在矿上开拖拉机,村党支部让我们带头发展农家乐,村里帮我们争取贷款,办理各种手续,农家乐开了后生意一般,当时心里真的很没底。”山庄业主潘春林告诉记者,山庄开业3个月后,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村里召开座谈会,给他们指明了方向。安心经营的潘春林,终于凭着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光今年上半年,山庄的营业额就已突破100万元。
如今的余村,以绿水青山拥抱“金山银山”的,已远不止潘春林一个人,全体村民都在深深受益。“村里正在创建的4A级景区,7日就要迎来验收。接下来,我们就要争创5A级景区,前期的规划、可行性论证等都已经在开展了。”展望余村的未来,俞小平信心满满地说,他们将更加坚定不移地秉持“两山”发展理念,全力把余村打造成“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村庄样板”,让余村的山山水水都成为余村人民的“金山银山”。
图为小分队记者在采访潘春林。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