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一位乡村医生的善举

  45岁的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乡村医生陈国厂最近“火”了,原因是他向当地乡政府无偿捐出了斥资600万元建设的医养院,而他自己则蜗居在漏雨的平房里,甚至舍不得给在郑州工作的儿子买房。
  一位乡村医生,捐出600万元的“家产”给国家,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非典期间,
  他捐出25万斤白萝卜
  2003年,身为乡村医生的陈国厂首次参与公益活动。那一年春季非典肆虐,听闻白萝卜有抗击非典的功效,陈国厂捐出自家18亩地里的25万斤白萝卜。那一年,萝卜价格疯涨的时候,陈国厂却做出了这个令人赞叹的举动。
  非典过后,他被周口市委、市政府评为“抗击非典斗争先进工作者”。拿着红彤彤的荣誉证书,陈国厂收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25万斤萝卜,按照当时的市价,价值逼近30万元。15年前,30万元可以在周口市区黄金地段买两套房子,但就这么被陈国厂眼都不眨地捐了出去。
  “当时我们家的情况在农村来说还可以,作为村里的赤脚医生,陈国厂的诊所每天收入都有六七十元钱。再加上有10多亩地,生活还过得去。再说萝卜是我们自家种的,农资成本也就两万来块钱,最主要的是捐出去能帮助别人,这比啥都强。”陈国厂的妻子韩翠红说。
把做公益当成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
  一位平凡的乡村医生,受到市级党委、政府的表彰,陈国厂轰动一时,成为十里八村乡亲眼中的“明星”。这种被众人敬佩的感觉,让陈国厂觉得无比幸福。
  此后,陈国厂把做公益当成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只要有机会,他都热心参与。
  陈国厂所在的汪庄村位于高贤乡东南部,村子北头有一条沟渠,沟渠对岸才是庄稼地。2005年麦收前夕,通往农田的老桥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农业机械通行。如果不修新桥,意味着数百亩地的庄稼只能回到人工收割的原始农耕时代。
  陈国厂家的地也在沟渠对岸,乡亲们急,他也急。在这种情况下,陈国厂主动找到村支书,提出愿意拿2万元钱修一座新桥。当年的2万元钱,是陈国厂大半年的积蓄,但是他并不后悔。“当时那2万块钱我存在银行里,是暂时用不到的闲钱。拿出来帮助村民解决难题,这就叫把钱用在刀刃上。”陈国厂说。
  有了捐萝卜、修新桥的经历,陈国厂的“好人形象”深深烙在村民心里。而他也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随后,村里集资修路、捐资助学,他事事带头参与,直接支持现金6万多元。
  苦心经营做实体
  挣回钱来做公益
公益离不开资金支持,陈国厂对这一点非常清楚。于是,他在经营诊所之余,开始做经济实体。
  2013年,在尝试搞塑料大棚、种植莲藕遭遇种种不景气后,陈国厂把目标选定为养殖业,开办了一家养猪场。在此过程中,村里、乡里积极为他解决养殖场用地问题,解决手续问题,给予很大帮助。对此,陈国厂心存感激,决心要把养殖场办好,多挣钱、多做好事。
  “2014年收回成本,到了2015年行情大好,那一年挣了260万元。”陈国厂回忆说,从此他就以养殖场为依托,带动公益事业越做越大。谈及此次捐出600万元建设的医养院,陈国厂笑着说:“我就是用养猪场‘养’的医养院。”
  在村医和养殖场老板两个角色之间,陈国厂是如何切换自如的呢?陈国厂说,他的主业仍然是村医,养殖场是家里其他人帮助打点的,他只是筹钱投资、宏观把控经营而已。
  今年春节过后,他拿出经营养猪场挣下的全部积蓄,斥资600多万元,打造了一所现代化的医养结合养老院。医养院大楼内干净整洁,厨房里饭菜丰盛,五保老人们在这里颐养天年、怡然自得。“我个人能力有限,现在建的这所医养院能容纳200名五保老人,我考虑捐给政府后,通过政府号召,能接收更多的五保老人。”陈国厂说,这是他愿意捐出医养院的根本原因。
  陈国厂说,目前乡政府认为仍由他管理医养院比较合适,所以他更不会辜负社会各界的期望,一定会把医养院办好,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日常生活开销和看病,除了国家政策承担的,我负责包圆了。”
  对此,太康县高贤乡党委、政府高度评价陈国厂的善举。“国厂做这个事是为政府分忧,为社会解难,我们对他表示感谢,相信他肯定会把医养院做好。”高贤乡党委副书记应中华说。
  (摘自《大河报》于扬 李玉坤慧星/文 2018年7月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